其他
辦桌展現台灣的人情
       辦桌是台灣飲食文化的特色之一,往昔台灣民間無論生命禮俗、宗教慶典、過爐入厝,都會以辦桌方式宴請親友共聚會餐,藉由辦桌聚餐聯繫彼此情誼,建立社會人際關係。
​       辦桌的場所通常都在自家門口或廟埕廣場,搭設帳棚就地舉行,親朋好友齊聚戶外聚餐同樂,由於不像餐廳之正式莊嚴,親友都會攜家帶眷,闔家光臨共同參與,辦桌現場總是喧囂吵雜,熱鬧滾滾,賓主盡歡。
​       辦桌時由外聘總舖師現場烹煮料理,總舖師必需決定菜色、購買食材、煮食上菜,負責宴會的所有工作,而辦桌宴客數量動輒百桌,工作之辛勞可想而知,台灣俗諺:「醫生驚治嗽、總舖驚吃晝」,意謂辦桌的廚師最怕中午宴客,因準備時間不足,要完成賓客眾多的宴會,誠屬不易。
​       吃辦桌是「共食」的飲食方式,客人不能「點餐」選擇菜色,而是所有賓客吃相同的菜餚,且一齊食用同一道菜,不能選擇也沒有分配食物,反映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在辦桌宴席間可以隨意走動聊天、換座,也可以即興「喊拳」嬉鬧,過程自由開放,不像在餐廳用餐那麼莊重嚴肅。
​       宴會中同桌賓客會禮讓長者先食以示尊重,也會互相夾菜表示友善,而主人更要逐桌「敬酒」,感謝親友蒞臨,辦桌使彼此關係更加穩固,也經由宴客方式建立人脈,是台灣傳統社會最基本的社交、聯誼方式。
​       民間辦桌時沒有吃完的食物,主人都會準備塑膠袋,供客人打包外帶,不僅在宴會中享用美食,且能外帶回家分享,真是「有吃擱有掠」(有得吃又有得拿)。至於宴客食剩餘的食物,俗稱「菜尾仔」,通常會分贈左鄰右舍、來協助的工作人員帶回家,或在宴會之後,再邀請至好親友到家裡「吃菜尾」,分享宴客剩餘之美食,不會浪費食物。
​       台灣民間習俗,舉行生命禮俗(結婚、喪禮、彌月、做壽)辦桌宴客,客人必需包紅白包,所謂「度晬酒,沒空手」,即指參加生命禮儀必需包禮金,結婚喜帖被戲稱為「紅色炸彈」,而廟會大拜拜、新居落成等慶典則不需包禮金,一般賓客會以送禮物方式表示祝賀。因此台灣俗諺有:「刣豬公沒相請,嫁查某子貺大餅」,意指廟會酬神刣豬公請客不必包紅包,卻不來邀請;女兒婚宴要包紅包時,才想要邀請參加,意謂有好處沒分享,有困難才告知的損友。
​       往昔傳統社會辦桌時,關係密切的親戚、鄰居有義務要協助幫忙,如提供場地、餐具,並充當,「水腳」(廚師助理)、或幫忙「跑桌」(端菜),尤其是喪禮沒有協助幫忙辦桌,將會被認為是無情無義,將來婚喪喜慶也沒有人會前來協助。而這種義務協助「相放伴」的習俗,展現人民相互扶持彼此協助的美德,顯示台灣民間濃厚的人情味。
​       台灣國樂團的「辦桌」,呈現台灣民間的辦桌文化,藉由嫁女兒辦桌,演出民間辦桌的過程,運用辦桌料理時所使用的各種餐具,敲打出美麗的樂章,鍋碗瓢盆不僅是餐具,同時也成為樂器,以音樂呈現台灣民間辦桌熱鬧、繁忙。此外辦桌音樂設計呈現為人父母女兒出嫁時,一則喜悅一則悲傷的複雜心情。音樂風格也正如嫁女兒悲喜交加五味雜陳的心情。
​       台灣民間的辦桌,不僅是聚餐共食,它展現人與人之間相互連結、彼此協助的人際關係,在婚喪禮俗,急需支援時,親友鄰居以紅白包協助分攤所需費用。當親友有社會成就時(擔任爐主、榮升、酬神),也會與大家共享榮耀,分享喜悅,辦桌時厝邊隔壁會義務前來幫忙提供協助。戶外辦桌不必遵守餐廳禮儀,賓客自由自在聚會共食,「打包」剩菜,「吃菜尾」的行為,也表現台灣人感恩、惜福,不浪費食物的美德。台灣國樂團的辦桌音樂會,不只讓觀眾聆聽音樂,更讓我們看到台灣人熱鬧溫馨的人情味。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