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
台灣的「陰廟」信仰
 

【前言】

       民間俗信人是軀體和靈魂的結合,生時軀體所處的世界是陽間,死後靈魂所歸的地方叫陰間,陰間的靈魂俗稱為鬼,人有人的空間,鬼有鬼的世界。有子孫祭祀、供奉牌位的,可轉化成神格的存在,若無後嗣奉祀的,稱為「無緣鬼魂」,也就是孤魂野鬼。無人奉祀的無緣鬼魂,在台灣民間尊稱為「老大公」或「好兄弟」,其中含有尊崇之意,也有敬畏之心。

       民眾相信人死為鬼,所以祭祖一直是重要的活動,也是慎終追遠、緬懷先人的表現。至於無人奉祀的無緣鬼魂,基於人道的關懷,悲憫其無人奉祀,因此為祂建祠,使之有所依歸。《春秋傳》:「鬼有所歸,乃不為厲」,有所歸後才不會為害人間,這也是台灣民間信仰的共同觀念。

       一般供奉鬼魂的祠廟概稱為「陰廟」,以其非正神、天仙之故。這些陰廟以性質不同又分類祀奉,通常厲鬼供奉在「大眾廟」,尊稱為大眾爺;因勦匪平亂而戰死者供奉在「義民廟」,以嘉許其義行,在開台初期,清廷經常利用客家子弟勦平民變,所以這種義民廟以客家地區為多;因閩粵械鬥、漳泉械鬥、姓氏械鬥等事件而亡者,則以義×公、×義公等名稱奉祀;凡因修路、建築、遷葬所挖掘出土的無名骨骸,或有無名屍則集中供奉,稱為「有應公」、「百姓公」、「萬善祠」、「金斗公」、「大墓公」等;如為無主女屍則集中在「姑娘廟」,以示男女有別;海上浮屍則稱「水流公」,如北海岸著名的「十八王公廟」;有些醫院也設有「院公」、「院婆」的小祠廟,供奉死於院中的病患;也有民眾將城隍廟、地藏王廟歸納為陰廟。

       供奉這些孤魂野鬼的陰廟,通常在廟的後方都設有納骨塔、納骨間放置無主骨骸;納骨之處平常重門深鎖,只有農曆七月才會開啟門扉。俗信七月初一是鬼門開啟的日子,凡供奉陰鬼之祠廟,在這一天凌晨,都會象徵性地將放置骨骸的門打開,以示釋放鬼魂出來人世享受百姓的祭祀。

       台灣民間在七月初一傍晚,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外準備牲醴、經衣、冥紙等祭拜「老大公」,為孤魂野鬼接風洗塵。一般路口、屋簷下也安置「老大公燈」或稱「普度公燈」為孤魂野鬼照明。「老大公燈」外型通常是四方形,質料以玻璃製成,可防風雨並可透光;燈上寫著「慶讚中元」、「陰光普照」、「信士×××敬供」等字樣。為使孤魂野鬼能安心度假,自七月初一起,一切驅鬼儀式如祭煞、暗訪、神明遶境等活動一律停止,以避免驚擾到好兄弟們的假期。這些周到的設想,反映出台灣民間對孤魂野鬼的體貼。

       往昔自七月初一起各村里輪流舉行普度,讓好兄弟們每天都能享用民眾的奉祀,同時各村里也藉普度祭祀,輪番大開筵席宴請親友以同樂聯誼。政府鑑於輪流普度、宴客風氣過於奢侈,乃於民國四十一年規定,將全國普度日期統一訂在七月十五日,以杜絕輪流宴客的奢靡風氣。

       自七月初一起也是民間的禁忌期,所有重大活動從這天開始暫停舉行,因此七月也是房地產、汽車、婚紗、旅行業的淡季。事實上,在現今社會並非所有民眾都相信鬼魂的存在,但民間俗信一旦形成,即成為共同遵守的公約,而且難以更改;因此,不相信世間有鬼者大有人在,但鮮有民眾會選在七月結婚、搬家或開幕,因為七月的禁忌已成為台灣的民俗,即使不相信,也不能犯忌。

【有應公廟】

       有應公類的陰廟有「百姓公」、「金斗公」、「萬善爺」、「大墓公」等種類。有應公廟所奉祀的亡靈,是在修路或建築時所挖掘出土的無主骨骸。這些無主骨骸都是身分不明、無人奉祀的無緣鬼魂。為使無緣變有緣,而不會危害世間,可得到庇佑和福蔭,故將這些無主的骨骸集中在一起,置於斗甕中,建祠祭祀,稱為「萬善同歸」。而有許多的有應公極有可能是平埔族原住民的骨骸,因平埔族原本居住在平地,且其喪葬禮俗並無造墓、立碑、撿骨及掃墓習俗,漢族移民入台以後,平埔族被迫遷移或被同化,漢人在墾荒過程中就常會挖掘到平埔族先民的骨骸。基本上漢人對屍骨的處理非常慎重,喪葬禮俗繁複,無論如何不會任意埋葬或棄置祖先的骨骸;但平埔族「不用棺葬」,而選擇空地或「馬璘」(墓地)挖掘落葬,因此漢人在開墾時就常會挖到這些無主骨骸。

       通常有應公廟在廟前掛有紅披,上書「有求必應」四個字,故稱有應公廟。有應,也就是取其有求必應之意。據說因為有求必應,所以信徒很多,尤其是賭徒更是有應公廟最主要的信眾。如果善男信女祈求得到有應公的庇佑,自是無可厚非;但若是為非作歹心術不正者,同樣也可得到有應公的冥助而應驗的話,就未免善惡不分,是非不明了。

【大眾廟】

       大眾爺係為死於非命的孤魂,據說是鬼中的「厲鬼」。《左傳》:「晉侯夢大厲」,其注云:「厲,鬼也。」古以死而無後稱為厲,因無後嗣奉祀的鬼魂,生活無著便成為「厲鬼」作祟害人。

       大眾爺廟和有應公廟,相同點都是奉祀無主鬼魂,相異處是大眾爺是鬼中的厲鬼,而有應公廟所奉祀的則是無主的骨骸。質言之,大眾爺所供奉的大都是因械鬥、民變、戰亂而死於非命的孤魂野鬼;因其非自然死亡,是死不瞑目,所以會為害活人,為安撫枉死亡魂,因此必須建廟奉祀。古時民智未開,民眾遇到疾病纏身,以為是沖犯「厲鬼」之故,於是焚香燒紙祭拜,祈求疾病離身。《士喪禮》云:「疾病禱於厲」,為求平安乃為厲鬼建祠奉祀以安撫亡魂。

【義民廟】

       義民廟中所供奉的,大都是幫助清廷平亂而壯烈犧牲之客家人,因有功於政府,而獲敕封為義民的亡靈骨骸,其性質上有別於其他陰廟。義民爺又稱「忠勇公」、「義民公」或「褒忠義民爺」,台灣俗語有「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之說,漢人移民以來,台灣民變事件層出不窮,其中尤以林爽文及朱一貴之役最為慘烈。開台初期,閩、粵間因爭水奪地糾紛與族群對立等因素,引發許多大大小小的械鬥事件,因而造成閩、粵人士彼此的間隙和排斥。變亂時起之際,清廷就利用此種族群矛盾,「借重」客家人所組的義民軍進行平亂;因為變亂而戰死的客家民眾不計其數,亂平後,因感念客家義民壯烈犧牲之精神,於是將眾多屍骨集中收埋,籌資募地,建祠祭祀。在這些平亂中戰死者多為客家人,故義民廟是客家地區陰廟信仰的代表。

【老大公廟】

       在老大公廟中最具代表性的,首推基隆的「老大公廟」。其歷史背景,可追溯至清咸豐年間的漳、泉移民械鬥事件。在墾殖開發之初,基隆地區移民因土地和水源的爭執,加上不同族群的地域觀念,所以械鬥事件不斷。咸豐元年(一八五一)漳、泉兩邑居民在魴頂(今南榮公墓)發生大規模械鬥,雙方死傷慘重,屍骨盈野。後經地方有力人士出面協調,將死者遺骸集中埋葬,並糾資建「老大公廟」,奉祀撫慰亡靈。

       後人為避免族群械鬥,共謀基隆地區的繁榮和諧,於是地方人士乃議定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中元普度,由三籍移民一起超渡因械鬥、瘟疫、海難、中法戰爭等事件而喪生的亡靈。近年來基隆中元祭不但是規模最盛大的一項宗教儀式,也發展成名聞遐邇的民俗觀光活動。

【水流公】

       水流公是指水上漂流的浮屍,而主要以海難而亡者為多。在開台初期,移民從大陸渡海來台,當時船隻的設備簡陋,遇到暴風險阻經常船毀人亡。後來經濟穩定繁榮,在大陸與台灣之間往來生意的商旅船隻絡繹不絕,相對的海上事故也頻傳。因常發生船難,當時常見被水沖至岸邊的無名屍首,民眾念其無依無祀,又基於悲憫及畏懼,故將其屍首收納建廟奉祀。如位於北海岸著名的「十八王公廟」,即是供奉十七位海上罹難者和一隻狗的水流公廟;據說該廟十分靈驗,因而廟裡的香火很盛,至「十八王公廟」祈願上香的信徒不斷,而且愈晚愈熱鬧,形成北海岸地區一項特殊景觀。

【姑娘廟】

       姑娘廟專指供奉女性孤魂的祠廟。因自古代以來基於男女有別、男女授受不親的傳統觀念,非親屬關係的男女屍首當然不能「同居」,必須分開建祠祭祀,而有姑娘廟的產生。因為姑娘廟所奉祀的女性有的是未成年死亡,據傳這些女性長大後也有嫁尪的念頭,故有「捉尪」之說;正因此傳說,更增添了姑娘廟的神秘性與恐怖性。然而這種說法在台灣不只是一項傳說而已,而是發展出「娶鬼妻」的民間習俗。台灣的姑娘廟非常多,其中以旗津「二十五淑女墓」最負盛名,有些姑娘廟則以「仙姑」代稱,以提昇祂們的位階。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