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
恐佈的信仰-鬼魂崇拜
 

       農曆七月是諸事不宜的「鬼月」,據說陰曹地府的孤魂野鬼都在這段期間重返陽世享受祭祀,因此民間重大活動,舉凡購屋置產、婚嫁喜慶、開幕遷徙都會刻意避開七月,使農曆七月充滿了神祕、詭譎的氣氛。台灣民間尊稱這些來自陰間的孤魂野鬼為「老大公」或「好兄弟」,具有親切、敬畏之意;而民間俗信認為人死為鬼,兼以慎終追遠的觀念早已深植人心,因此祭祖活動一向為民眾所重視,至於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基於憐憫與畏懼之情,因此一併納為祭祀對象。

       在台灣民間信仰中,鬼的地位界於神、人之間;換句話說,鬼的威力雖然屈居神佛之下,卻凌駕於凡人之上。因此,台灣民間對於鬼魂向來採取先懷柔後強硬的態度,一方面以祭祀安撫,另一方面則以城隍爺、鍾馗、地藏王等神佛的力量加以管制,以避免惡鬼為害人間。

       鬼魂是否存在,牽涉到「靈魂不滅」的基本預設,相信鬼魂存有是世界各地中下階層民眾普遍的觀點,由此觀念又延伸出死後審判、輪迴等觀念;而鬼魂存在與否的問題向來呈現兩極化的看法,一般而言,知識份子否定鬼的存有,但一般民眾卻是深信不疑。儒家對鬼向來採取敬而遠之、存而不論的態度,其他各家大體上也都站在否定的立場,唯獨墨家主張鬼的存在。按《墨子.明鬼》所述,鬼乃具有賞賢罰暴、監察嚇阻的作用。唐代以來佛教盛行,六道輪迴、十殿閻羅等觀念早已深植民心;自明清以降,許多小說、傳奇都有關於鬼怪的記載。台灣一般民間信仰當然相信鬼魂存在,否則自無中元普度的習俗。

       民間俗信人死為鬼,無祀孤魂會危害人間,而橫死、冤死者將化為厲鬼,因此,在台灣民間俗信中的鬼具有人的特質,祂有意志、有情緒,也會享用祭品。基於死者為大的觀念和悲憫之心,對於冤死、橫死、戰死之厲鬼,民間大多立廟供奉;意外而死的枉死鬼則加以超渡;一般無主屍骨,如水流屍、路傍屍、無名骨骸等則集中立祠奉祀,如有惡鬼作祟則以跳鍾馗或請神明出駕驅趕。基本上,台灣人相信陰陽兩界各行其道,雙方互不侵犯、相安無事,因此如逢惡鬼為害地方,也只是驅逐離境而已,並無吃鬼、滅鬼、殺鬼之俗,可見台灣民眾之寬厚。

【鬼的形象】

       鬼通常給人的印象是陰森、恐怖。而在一般民眾的觀念中對鬼魂總是畏懼勝於尊重,平時罵人也喜歡冠上一個鬼字,如討厭鬼、懶惰鬼、吝嗇鬼、賭鬼、色鬼等,以表示惡劣之極,眾鬼無辜遭受誣衊實在有失公道。

       鬼究竟長得什麼德行,恐怕沒有人能詳細描述,但在台灣民間鬼故事、戲劇、傳聞中,鬼的造型總是穿著白衣長袍、長髮披肩、面無血色而且吐著舌頭,長相非常恐怖;至今沒有聽過穿著襯衫或迷你裙的鬼,也沒有聽過留短髮或頂著光頭的鬼,於是白衣、長髮、吐舌就成為台灣鬼的共同特徵。

       鬼的行動離地三寸,飄盪前行,湘西趕屍是用跳的,台灣鬼的行動似乎比較「敏捷」,是直接飄動。鬼的行進可以穿越牆壁,不須拿鑰匙開門,但民間俗信鬼懼怕神明,因此若家中供奉神位或貼有符咒,通常在門口,鬼就會被門神擋住。

       鬼魂出現都在夜間,按照陰陽的概念,夜間屬陰,鬼魂也是屬陰界,只要太陽昇起,鬼魂就無法活動。在鬼出現之前都會有前兆,比如陰風吹起、烏雲蔽月、周遭物品(如門窗)無端搖動,緊接著狗會無端哀號,俗稱「吹狗螺」,然後鬼才隆重登場,而且先面對「觀眾」再慢慢轉身,以增加恐怖氣氛。

       鬼的聲音一般認為都是緩慢顫抖的,當然鬼講話如果嘻嘻哈哈,恐怕有失尊嚴也不夠莊重。鬼的出現通常是為復仇或申冤,當然也有存心作弄人的鬼,但一般只有冤死鬼才會現身,鮮有壽終正寢、享盡天年的鬼出來攪和。素不相識的鬼通常只會嚇人或壓人,不會奪取人的性命,而復仇式的鬼則會掐人脖子索命。台灣的鬼並非蚊子,因此不會吸血。

       鬼的類別則是按照死因來區分,比如溺斃者成為水鬼,上吊自盡者成為吊死鬼等。無論是好鬼、惡鬼,民眾對鬼總是心存畏懼,因此台灣人對待陰鬼的方式向來採取軟硬兼施的方式,以免惡鬼作祟為害人間。七月鬼月是孤魂野鬼的假期,從中元普度的盛大,可見台灣人對鬼的悲憫之心和畏懼之情。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