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信仰
台灣媽祖傳說及其本土化現象
壹、前言
媽祖信仰從大陸沿海流傳來台至今,已成為民間最為普遍的信仰,台灣各地遍佈祭祀媽祖的廟宇,而與媽祖相關的研究也廣為學界及民間所討論。然而,其中引起筆者注意的是眾多的媽祖傳說與神蹟,它們隱涵著何種意義?其與媽祖本土化有何關聯?本文目的即以諸多傳說與神蹟,證明媽祖信仰深植台灣民間,及其與本土化之關係。
在研究方法上,係透過文獻資料列舉媽祖傳說與神蹟,加上筆者近年來對台灣媽祖信仰的實地觀察獲知,台灣不但已成為媽祖信仰的中心,且其造型、名稱、職務等方面,均已有本土化現象。
媽祖傳說可包括其生前身世、神格化之後的傳說與神蹟。本文概分幾大主題,首言其身世與地位的演變,次述台灣媽祖信仰盛行的原因,再次列舉台灣媽祖的傳說與神蹟,以及台灣媽祖的造型,結語為本土化現象的觀察。而經由盛傳的傳說與神蹟,更可促成、凸顯其信仰之興盛。
貳、媽祖身世與地位的演變
一、媽祖的身世
媽祖信仰是台灣重要的民間信仰,也是海洋文化的表徵,台灣供奉媽祖的廟宇、神壇、民宅和舟船數量眾多,而媽祖的信徒更是遍佈各地不可計數。
關於媽祖的身世,自宋代以來即有許多版本,各地文獻方志、碑文均有不同說法;直到清代以降,民間大致採信明僧昭乘所著的《天妃顯聖錄》,有關媽祖身世的說詞才日趨一致,然而《天妃顯聖錄》屬神話小說,是否足以作為媽祖身世的依據,仍有待商確。
關於媽祖身世之記載,最早出現於南宋高宗進士廖鵬飛所撰《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碑文:「姓林氏,湄洲嶼人」。此外,宋代李俊甫《莆田比事》:「湄洲神女林氏」。丁伯桂《順濟聖妃廟記》:「神,莆陽湄洲林氏女」。黃巖孫《仙溪志》:「順濟廟,本湄洲林氏女」。到了元代黃四如《聖墩順濟祖廟新建蕃釐殿記》:「妃族林氏」。程端學《靈慈廟記》:「謹案神姓林氏,興化莆田都巡君之季女」。明代黃仲昭《八閩通志》:「神姓林,世居莆田湄洲嶼」。呂一靜《興化府志》:「天妃之神,本姓林,世居莆陽之湄洲嶼」。陽思謙撰《泉州府志》:「神本姓林,世居莆陽之湄洲嶼」。無名氏《三教搜神大全》:「妃林姓」。由上引述文獻可知,有關媽祖身世之說,自宋代以至明代皆謂媽祖乃宋代興化莆田湄洲嶼人氏,但皆未言其名諱;台灣民間所言媽祖姓林名默娘,其實遲至明末僧昭乘著《天妃顯聖錄》流傳之後才形成。《天妃顯聖錄》:「自始生至彌月,不聞啼聲,因命名曰『默』」,又曰:「幼而聰穎,不類諸女」。除直指其名外,也描述其尤為聰慧。
媽祖出世前其母親曾夢見觀世音菩薩賜予優缽花(《三教搜神大全》)或是藥丸(《天妃顯聖錄》),服之而懷孕;出生之時呈現異象如「地變紫」、「有祥光異香」及「紅光射入」等諸說,自宋代至明代皆有所言,此乃藉異象顯示媽祖之靈異與神聖性。
台灣民間傳說有媽祖為觀世音菩薩轉世之說,信徒亦稱媽祖部將「千里眼」、「順風耳」,一則以觀眾生疾苦,一則以聽眾生聲音,可見媽祖就是「觀」世「音」的化身,此說源自元代;黃四如《順濟祖廟新建蕃釐殿記》有媽祖乃姑射神人之處子,南海普陀山觀音大士化身之說,此說乃民間神話當然不足採信。蓋觀世音菩薩乃源自古印度婆羅門教《梨俱吠陀》經典,原為一對孿生小馬,稱「雙馬童神」,象徵慈悲和善,至釋迦牟尼創建佛教才引進佛教稱為「馬頭觀世音」,在原始佛教中其造型仍為小白馬形象,後來佛教徒將其人格化,觀世音乃由小馬變成威猛大丈夫的形象。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觀世音仍保持男兒身,到隋唐時觀世音菩薩因應女性信徒需求與其慈悲屬性,才轉變為女性。不同宗教自無轉世的道理。根據石萬壽之見解,此說乃由宋代文獻所稱媽祖為龍女轉世,結合莊子〈逍遙遊〉之結果。
關於媽祖的誕辰,台灣民間皆認定是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其實在宋元兩朝文獻中均未提及媽祖誕辰;明代之後才訂為三月二十三日。按李獻璋所撰〈元明地方志的媽祖傳說之演變〉所考證,乃因明代船舶多於三月返航,按慣例須祭拜媽祖以酬謝神恩之故。
至於媽祖昇化的年歲,宋代文獻中並無記載,而元代程端學《靈慈廟記》則言:「室居未三十而卒」,明清兩代多引用其說。至於死因也是到明代才有昇化、端坐而逝兩說,《天妃顯聖錄》則言:天妃二十九歲秋告知家人將於重陽登高,重陽日天妃登上湄峰最高處,眾人見仙樂飄飄,天妃遨遊而上羽化為神。此說亦為台灣各媽祖廟所採信。
二、媽祖地位的演變
媽祖最早的信仰為女巫系統,按南宋廖鵬飛所撰《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記載:「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而南宋高宗莆田進士黃公度〈題順濟廟〉詩亦有:「平生不厭混巫媼,已死猶能效國功」詩句。宋黃巖孫撰《仙溪志》卷九〈三妃廟〉:「順濟廟,本湄洲林氏女。為巫,能知人禍福,歿而人祠之」;明周瑛《興化府志》卷二十五〈天妃廟〉:「余少時讀宋群志,得紹熙(按:南宋光宗年號)初本,亦稱妃為里中巫」;明費元祿《天妃廟碑》:「天妃林氏,本閩著姓也。……妃稟純靈之精,懷神妙之慧。少能婆娑按節樂神,如會稽吳望子、蔣子文事」。足見媽祖最原始的形象乃女巫信仰,可能相當於現在的尪姨。此外,宋李俊甫的《莆田比事》言:「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神異,能言人休咎,死廟食焉」。丁伯桂《順濟聖妃廟記》:「少能言人禍福,歿稱通賢神女,或曰龍女也」。所謂神女、龍女應指其具有神通,能預知未來吉凶,故死後受人崇拜,但可能僅為一般的亡靈崇拜,尚無神格可言。中國神明的地位,有待皇帝的冊封方能成神,因此歷代皇帝登基皆加封諸神以示恩澤,而西方的一神論宗教思想,向來有「君權神授」的觀念,正與中國「神權君授」相反。
媽祖首度受到朝廷褒揚乃在宋徽宗宣和五年(西元一一二三),「路允迪使高麗,中流震風,八舟溺七,路所乘,神降於檣,安流以濟。使還,奏聞,特賜廟號順濟」。據此,媽祖在宣和年間因路允迪出使高麗海難事件,朝廷乃賜「順濟」廟匾,這是媽祖第一次受到官方的正視,當時媽祖信仰可能已在民間流傳久遠。
媽祖第一次得到皇帝冊封,在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一一五六),封為「靈惠夫人」,隔二年加封「昭應」,而後孝宗時又因救瘟疫、平海寇等神蹟再加封「崇福」、「善利」,封號成為「靈惠昭應崇福善利夫人」;至宋光宗紹熙年間又以連年救旱救疫晉封「靈惠妃」,自此至宋亡皆封為「妃」級。
至元朝時因航運的發達,媽祖信仰日益普及,媽祖的地位也愈來愈崇高。元世祖至元年間,以媽祖保護漕運晉封「天妃」,此後成宗、文宗、順帝皆有加封,而位階仍為「天妃」階級,如王圻《續文獻通考》〈郊社考〉〈雜詞〉:「文宗天曆……二年……又加封天妃為『護國庇民廣濟惠明著天妃』,賜廟額曰靈慈遣使致祭」。考其加封原因多與保護漕運有關,因此元代媽祖主要功能乃在保護漕運。
明太祖洪武三年(一三七○)曾恢復媽祖原始「靈惠夫人」封號,隔二年又封為「聖妃」,至明成祖永樂年間,因派遣鄭和下西洋尋找惠帝、宣揚國威,由於航海須仰賴媽祖安定軍心,又加封為「天妃」,但明代對媽祖的冊封,僅有太祖、成祖兩度褒封,對媽祖之信仰,遠不如前朝,此種情形可能與明成祖之後改尊「玄天上帝」有關。蓋成祖自稱乃玄天上帝轉世,至今民間戲劇中亦常見此戲文。
清康熙十九年(一六八○)鄭經敗走廈門,退守台灣,清廷已做攻台之準備,為爭取民心乃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施琅將軍攻克台灣,為避免功高震主引來殺機,託言媽祖顯靈助戰,奏請皇帝加封,同年康熙冊封媽祖為「天后」。
康熙封媽祖為天后,至此已是女性最高位階,雍正年間雖未加封,但曾御賜「神昭海表」及「錫福安瀾」匾額給天后宮懸掛。乾隆、嘉慶、道光、咸豐數朝,均封媽祖為「天后」,且封號字數愈來愈長,至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媽祖封號多達六十二個字。至光緒年間則不再加封,改以賜匾方式,頒予台灣各屬天后廟「與天同功」之廟匾。
媽祖信仰自宋代之女巫、神女,至冊封為夫人、妃、天妃、聖妃,直到康熙二十三年晉封天后,乃是女神最高位階,而封號也由靈惠夫人增加到六十二個字,成為歷代神明之冠,由此可見媽祖信仰之重要性。
參、台灣媽祖信仰盛行的因素
隨著移民的播遷,媽祖信仰也隨之流傳來台,成為台灣最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尤其大陸在文化大革命之後,台灣更成為媽祖信仰的中心,而其信仰在台灣的普遍,自有其社會、歷史等因素,且來台四百年之後,媽祖也有明顯本土化的現象。
一、媽祖隨移民唐山過台灣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農事生產根植於土地,因此中國人歷來有安土重遷的觀念,若非萬不得已,自無遠離故土移民海外之理。從明代中葉起,福建地區因地少人稠,糧食不足,閩粵沿海居民乃冒死橫渡黑水溝來台墾殖,台灣在十七世紀初期,來自漳、泉兩州移民已有數萬人,明天啟四年(一六二四)顏思齊、鄭芝龍自日本渡台,漳、泉移民來台依附者約三千人;同年荷蘭據台,因勞力所需,自福建沿海召募移民來台墾殖;明崇禎元年(一六二八)鄭芝龍降清,任海防游擊,值福建大旱,乃召募飢民數萬,每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以船舶載至台灣,令其開墾荒土;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清兵入關,沿海居民逃難來台者不可計數,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鄭成功驅逐荷蘭,率眾四萬五千人及其眷屬屯墾;次年,清廷為防制鄭氏反攻,下令將沿海居民強制遷往內地,造成百姓流離失所,鄭氏再招撫漳、泉、潮、惠之流民來台墾殖;明亡後,清廷對台採消極政策,海禁時弛時嚴,即使開放渡台也不准攜眷前往。但民眾仍相繼渡海來台謀求生計,至清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解除禁令,於是移民來台者更多。
台灣移民泰半來自福建漳、泉及廣東嘉應、潮、惠地區,而沿海地區正是海神媽祖信仰的大本營,因此隨著移民的播遷,自然會將大陸原鄉信仰帶入台灣。尤其是移民初至陌生之地,面對天災、瘟疫及原住民、不同族群的威脅,亟需精神的寄託,因此大陸原鄉的神祇,如漳州的開漳聖王、泉州的廣澤尊王、保儀大夫、安溪的清水祖師、同安的保生大帝、霞海城隍都成為早期台灣移民信仰的中心。尤其是航海的需求,使得航海之神媽祖,更成為庇佑航行平安的心靈寄託。
二、渡海的保護神
台灣移民從唐山過台灣依靠航運,在缺乏通訊導航器材、船隻簡陋,又無氣象預報的情況下,航海的安全祇能聽天由命。由此也形成台灣早期民間信仰以媽祖、玄天上帝(北極星崇拜)、水仙尊王等航海神為主的現象,清廷又以政治因素獨尊媽祖,終於造成媽祖信仰在台灣的蓬勃發展。
其次,清廷為加強控制而實施遷界令,導致大陸沿海居民無以維生,終使民眾冒死逃離故土遠渡台灣,且清廷領台之初即實施海禁,待施琅將軍收服台灣之後,雖取消遷界令,但為防止反清勢力在台坐大,數度頒布禁渡令。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下,官府禁渡人民祇好偷渡,因此形成清康熙至乾隆年間的偷渡潮。按王必昌《重修台灣縣志》之載:內地窮民在台營生者數十萬,其父母妻兒急欲赴台就養,格於禁令祇得賄賂船戶,頂冒水手姓名,以小漁船夜載出口私上大船,抵台後有漁船乘夜接載名曰「灌水」。更有船客,串通盜匪,用濕漏之船收藏數百人擠入艙中,封釘艙蓋,不使上下,乘黑夜出洋,如遇風浪則盡入魚腹。比及到岸恐人知覺,遇沙汕,輒給出船,名曰「放生」。沙汕斷頭距岸尚遠,行至深處,全身陷入泥淖中,名曰「種芋」,或潮流適漲,隨流漂溺,名曰「餌魚」。而台灣俗諺:「十去三留六死一回頭」、「三留(在)六死(亡),一回頭」、「三留二死五回頭」,意謂多數移民半途遇難亡故,有的則是打退堂鼓走回頭路,能夠成功渡台者,僅佔其中的一小部份。
台灣移民史就是血淚的開發史,非法移民的偷渡客航行越過波濤洶湧的台灣海峽,心中的無助、恐懼可想而知。苟能平安抵台,當然要感謝媽祖的庇佑,由於移民渡海的滄桑史,也促使媽祖信仰在台灣的興盛。
三、船員、漁民奉祀媽祖
台灣早期交通以航運為主,內地貿易仰賴舟船運送,台灣本島之交通又因多高山、河川阻隔,亦以航運為主。台灣俗語:「行船討海三分命」,意謂船員與漁民工作之危險,由於航海設備不良,航行海上自是危險重重,尤其是往來台灣海峽間必須渡越黑水溝,郁永河《裨海紀遊》:「台灣海道,惟黑水溝最險。自北流南,不知源出何所。海水正碧,溝水獨黑如墨,勢又稍窳,故謂之溝。廣約百里,湍流迅駛,時覺腥穢襲人」。唐贊?《台陽見聞錄》:「黑水溝為渡台最險處。水益深黑,必藉風而過,否則進退維谷。舵工云:常下鉛筒棕繩盡百數十尋,未及底」。由此可見航行台海之間,黑水溝險象環生。由於航路險惡,海上氣候多變,為求航行平安,船家常在船上供奉媽祖神像,謂之「船仔媽」。姚鶴《上海閒話》:「凡海船舵樓上均設有小神龕,龕中除安設天后牌位外,並且備木製之小斤斧鋸鑿等物」。為祈求航行平安,船上奉祀媽祖,這種習俗至今在台灣各地漁船上仍普遍存在。
除早期交通仰賴航運船員信仰媽祖之外,台灣乃一海島,沿海地區依賴捕魚維生之漁民不在少數,出海捕魚最忌狂風巨浪;因此,漁民無不虔誠信奉媽祖祈求平安,早期台灣媽祖廟多建在港口,且必面向大海,此乃反映媽祖庇佑海上船隻、漁民、船工的基本屬性。
四、清廷的政治炒作
清廷初期對媽祖信仰並不推崇,後來因計劃攻取台灣乃冊封媽祖為「天妃」,意在籠絡明鄭軍心與台灣民心。而媽祖受封為天后則在施琅將軍攻克台灣之後,施琅唯恐功高震主引來殺機,因此將戰勝功績歸諸媽祖神助。施琅奏摺所言媽祖助戰神蹟有四:其一在平海沃駐師,天妃廟旁枯井忽然湧泉,供四萬軍隊使用,因此施琅立石於井傍,名曰:師泉,並重建廟宇。其二:澎湖海戰時,將士均稱恍見天妃助戰,平海鄉民當天均見天妃衣袍濕透,而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雙手起泡,乃知天妃助戰所致。其三:清軍左營千總劉春夢見天妃預告收復澎湖與台灣日期,事後果然應驗。其四:澎湖缺水,自施琅駐軍澎湖,每當退潮後,在海邊挖開土石,便有淡水可飲用,待進師台灣之後,該地淡水即消失不見。
施琅所言媽祖神蹟,當屬神話,意在推功免遭不測,而清廷加封媽祖,顯然亦在籠絡人民,收服民心。質言之,康熙帝冊封媽祖為天后,主要目的乃在利用媽祖信仰消彌明鄭軍民反抗意志,凸顯清政權之正當性,以利清廷統治台灣。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施琅以媽祖助戰有功,捐官俸改建寧靖王府為天妃官 ( 今台南市大天后宮 ) ,其實也有政治目的;因寧靖王府具有代表明王朔之象徵意義,以人民所信奉的媽祖,取代象徵前朝的歷史空間,當然有其政治考量。
康熙帝封后之後,媽祖在台灣屢傳神蹟,其中包括救御史、助福康安平林爽文之亂、救船難、平定海盜蔡牽等神蹟。揆其原意乃在宣示,媽祖支持清廷、協助官兵,意謂清廷政權乃神意所歸,媽祖的信徒亦應效法媽祖,不得與清廷抗爭,以利其統治。
五、媽祖傳說與神蹟的盛行
舉凡民間所信奉的神祇,大多有相關的神異傳說與神蹟,而台灣民間普遍信仰的媽祖,當然也不例外,這些傳說與神蹟故事,透過民間口耳相傳,其與信仰力量成正比,不但間接加強了民眾對媽祖的信賴,也經由歷來的不斷孳演,豐富了民間生活內容。媽祖的傳說,為民眾所津津樂道;而媽祖救苦救難的種種神蹟,更加深其靈驗性,媽祖信仰成為民眾心靈各種需求的絕佳依靠,其信仰自然日漸普遍。
 
肆、台灣媽祖的傳說與神蹟
一、台灣媽祖的傳說
傳說故事是口傳文學的一部份,傳說未必符合史實,也未必有所依據,卻反映民間豐富的想像力。媽祖在台灣是最重要的神祇之一,當然台灣民間也流傳著許多關於媽祖的傳說故事。除共同傳說之外,因不同時代、不同地域而衍生出的媽祖傳說,則是賦與其新的意義。
(一)千里眼與順風耳
據說千里眼與順風耳倆兄弟乃商朝紂王手下部將,兄名為高明,能見到千里以外的事物,弟名為高覺,能聽見千里之外的聲音,武王伐紂時兄弟二人皆戰死,死後魂魄駐留桃花山成為精怪,為害世人。一日媽祖路過桃花山,倆兄弟出現阻擋媽祖去路並且強逼媽祖與之成親,於是媽祖與二人展開決鬥,最後千里眼與順風耳敗戰,被媽祖收服成為駕前部將。由此可知,媽祖因法力高於千里眼、順風耳,而能收服其為部將,此一意義在於凸顯媽祖的神威,賦與其更高的神力;且兩位部將各具有超人的「眼力」與「耳力」,得以協助媽祖救助眾生。
根據《天妃顯聖錄》之說,千里眼、順風耳原為西北方金精、水精。金精具有火眼,能見千里之外的事物,水精則聽力靈敏,能聽見千里之外的聲音,二位精怪經常出沒西北為害民眾,後來經媽祖出面收服二人,乃成為其部將。由於二人均屬精怪,因此千里眼、順風耳造型凶惡,且後腦勺都繫有黃色高錢,表示其原來身分,乃是精怪所化。
明代小說余象斗著《南遊記》中也有千里眼和順風耳,且謂二人是師曠與離婁,蓋師曠乃春秋時期晉國樂師,雙目失明卻精於聽力,故被附會為順風耳;離婁則為黃帝時代能在百步之外見秋毫之末,故被附會為千里眼。在《封神演義》第九十回中高明、高覺則變成神荼、鬱壘。
(二)大道公與媽祖婆的戀情
媽祖與保生大帝大道公均為宋代人,二神均為福建人氏,一在泉州同安一在興化湄洲,兩地相去不遠且雙方均未婚即昇天,因此民間盛傳大道公與媽祖婆的羅曼史。
民間傳說大道公與媽祖婆原係一對戀人,當大道公迎娶的花轎抵達媽祖家中之時,媽祖見母羊生產之痛苦狀,萌生悔意,毅然退婚;大道公無故被拋棄,心有不甘,於是每當媽祖婆誕辰遶境時,就施法降雨意圖淋下媽祖臉上的脂粉,媽祖也不甘示弱,每逢保生大帝出巡時,即施法颳風吹落大道公頭上的帽子。因此民間有「大道公風,媽祖婆雨」的諺語,意謂大道公誕辰(農曆三月十五日)都會颳風,媽祖誕辰(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就會下雨,顯示二人鬥法。
其實農曆三月正值梅雨季節,颳風、下雨乃自然現象,然而大道公與媽祖婆鬥法的故事反映民間豐富的想像力,此一傳說係將大道公與媽祖婆從人世間的愛情糾葛,轉至神界的法力交戰,而兩位神祇呼風喚雨的能力,更是海洋文化的表徵。
(三)天后與媽祖婆的差異
台灣民間均俗稱媽祖、婆仔、聖母,沒有稱天妃、天后者,傳聞在危急之時呼請媽祖聖名,媽祖聞聲必立即來助,若呼天后,則將盛妝打扮在衣冠整齊之後才來援救,為避免耽誤時機,信徒有求於神,必稱媽祖,不冠職稱。此說在清代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五亦有所載:「倘遇風浪危急,呼媽祖,則神披髮而來,其效立應;若呼天妃,則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時刻。媽祖云者,?閩人在母家之稱也」。
無論官方封號為何,民間多稱媽祖,未冠以封號,媽祖之稱謂,乃媽媽、祖母之謂,也是將人神關係轉化成倫理親屬之關係。根據黃美英的研究指出,女神的性別特質,顯現女性在社會上的母親角色,且女神被賦與類似母親的調停者角色,而母親更是照顧者的化身。因此,民間稱呼媽祖自然比天妃、天后更為親切。
(四)姓林的媽祖顧子孫
媽祖姓林,因此林姓族人多稱呼媽祖為「姑婆祖」,意在拉籠彼此關係以別親疏,例如「台灣中部二十四庄林祖姑天上聖母會」,便有別於一般的媽祖之稱;而宜蘭俗諺:「姓林的媽祖顧子孫」,意謂媽祖比較照顧林姓信徒,乃因屬本家之故,如逢危急之時,媽祖將會優先援救林姓子孫。此一傳說則可加強宗族力量的凝聚。
除了四項普遍流傳的傳說故事之外,各地媽祖也有不同傳說,如北港媽祖掛半路香、大甲媽祖與北港媽祖換錯神像、台中南屯媽祖是西屯廖家女兒、宜蘭昭應宮廟門改向出進士、北港媽祖講無情大火燒拜亭、彰化南瑤宮有鼓無鏡的傳說,還有各地媽祖廟普遍都流傳關於風水地理之說。
二、台灣媽祖的神蹟
(一)媽祖共同的業績
神蹟就是神明的業績,神明必須創造神蹟才會得到信徒景仰,神明藉由神蹟拓展信眾群,而信徒也經由神蹟使信仰更為堅定。台灣媽祖的神蹟非常多,其中較廣為人知的神蹟,在明鄭時期有媽祖協助鄭軍登陸鹿耳門的神蹟;施琅將軍攻台時又有湧泉濟師、助戰破敵、預告捷期、海島湧淡水等神蹟,之後也有助官兵平亂、剿海盜等神蹟。對一般信徒而言,媽祖是否協助官兵其實並不重要,媽祖在危急之際救苦救難才是民眾所津津樂道的,而媽祖在台灣流傳最廣的神蹟,是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媽祖接炸彈的故事。
1 、媽祖接炸彈
媽祖接美軍炸彈的故事在台灣廣泛流傳,至於接炸彈的方式則有將炸彈撥到外海,以及接住炸彈不使爆炸兩種說法。
其一,據說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轟炸台灣各城鎮,某日一架美軍轟炸機正執行任務,當飛機飛抵台灣上空,飛行員竟然見到一位女子佇立在雲端,以裙襬將轟炸機所投擲炸彈撥開,於是炸彈落在外海,沒有造成傷害,事後美軍飛行員提起此事,民眾才知道是媽祖昇空攔截炸彈,拯救民眾性命。此外媽祖廟宣稱,廟中媽祖神像外袍焦黑,就是媽祖接炸彈所造成。這個故事普遍流傳於台灣各地媽祖廟,從安平、北港、彰化,到關渡、基隆、宜蘭都有此一傳說。
其二,傳說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轟炸台灣,媽祖顯靈接住炸彈,使炸彈沒有引爆,拯救民眾生命。此一傳說亦是全島各地媽祖廟均有傳聞,其中彰化埤頭合興宮廟內還展示未爆彈,以宣揚媽祖神蹟。
假如此說屬實,則政府便不必採購防禦飛彈,祇要在各地多建媽祖廟,如中國再以飛彈攻台,就請媽祖昇空攔截即可,不必再向外國採購武器。媽祖昇空接炸彈當然祇是神話,且投擲炸彈時有未爆彈也不足為奇,而民眾深信媽祖化解危機,乃是對戰爭的恐懼,假藉媽祖接炸彈的神話,撫慰心靈克服恐懼。
2 、媽祖分開溪水讓香客穿越
通霄白沙屯媽祖和彰化南瑤宮媽祖,都有媽祖顯靈分開濁水溪之溪水,讓進香客安全通過的傳說。
據說在某一年進香團往北港進香,當時西螺大橋尚未興建,進香團返回途中須渡越濁水溪,適逢大雨不停溪水暴漲,進香團無法渡過,此時濁水溪忽然從中分為兩半,讓進香團順利穿越,待進香隊伍通過之後,才又恢復合流。
此項神蹟與基督教摩西率領猶太人渡越紅海的神話如出一轍,可見神蹟故事四海皆然。
3 、兒童死而復活的神蹟
北港朝天宮、大甲鎮瀾宮、彰化南瑤宮、新港奉天宮都有媽祖顯靈讓兒童死而復活的神蹟。傳說大意是:有一女性香客揹著兒子(或曰孫子)一同前往,在進香途中其子(或孫)因中暑突然暴斃,女香客不得已祇得暫時將其屍體放置在廟後草寮中(或曰樹林下),待進香返回時再做處理。不料回程時竟遍尋不到其屍首,女香客無可奈何祇得趕回家中,待其返抵家門,竟見其兒(或孫)正在門口遊玩。詢問其經過,孩童說是有一位阿姨帶他回家,乃知是媽祖顯靈讓小孩死而復活。
眾所皆知,人死當然不能復生,此一神蹟乃表示媽祖之神通廣大,能使死者復活。
4 、媽祖援救中部大地震
昭和十年(一九三五)中部大地震是台灣史上最嚴重的震災,僅后里一地死亡達一○○二人,台中海線地區房屋全毀、半倒無數,唯獨大甲地區受損較輕微,傳說乃大甲媽祖阻擋地震之故;彰化南瑤宮則盛傳凡隨南瑤宮媽祖前往笨港進香者,其家屬均倖免於難;白沙屯慈雲宮媽祖則是顯靈叫廟埕前的戲班離開,拯救演員的性命。
(二)各地媽祖的神蹟
除以上共同神蹟之外,各地媽祖也各有不同神蹟,以下僅摘錄台灣著名廟宇關於媽祖之重要神蹟。
1 、北港朝天宮
北港朝天宮流傳媽祖接炸彈、兒童死而復活、助王得祿平定海盜、搏筊主戰平戴潮春事變、祈雨救旱災等神蹟,其中以孝子釘與湄洲謁祖避海難的故事最為神奇。
.孝子釘的故事 :朝天宮後殿右階上有一支孝子釘,傳說有一蕭姓孝子隨母親渡海來台尋找生父,不料船隻在海上遇難,母子雙雙落海彼此失去音訊。蕭姓孝子遍尋不著母親,乃至朝天宮祈求媽祖指示,曰若能尋得母親下落則鐵釘能釘入石階,禱畢果然將鐵釘釘入石階中。不久孝子探知母親亦被救起,正在某人家幫傭,母子終於相會,其父聞訊亦前來相認,全家終能團圓共享天倫。
.媽祖選搭舊船避過颱風 :某年北港媽祖回湄洲謁祖,啟航前搏筊請示媽祖欲搭乘之船隻,媽祖示意不搭新船而選擇舊船,信徒不解但謹遵神意。在回程時進香團遭遇颱風,新船之船速較快均遭翻覆,唯媽祖所乘之舊船因速度緩慢未受波及。待其返航,見船底被巨浪衝破一洞,適有一袋米填塞洞口,因此海水未滲入,使船隻免於沉沒。
2 、鹿耳門媽祖的神蹟
.引潮水助鄭軍登陸 :鹿耳門媽祖在鄭成功驅逐荷蘭時即有助軍登陸之神蹟。傳說明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鄭成功船隊抵鹿耳門港外,因水淺無法登陸,鄭氏親設神案於船頭,禱告天地謂其志在反清復明,故冒險渡海,祈求神靈庇佑助潮水,以利行舟。禱畢果見潮水大漲,乃揮軍直入熱蘭遮城,鄭軍由鹿耳門登陸時,發現當地建有媽祖廟,方知媽祖庇助漲潮水以利鄭軍登岸。此乃媽祖神助鄭成功驅逐荷蘭的神蹟。
.顯靈預告水災 :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七月,媽祖顯靈告知乩童,某月某日大水將來襲,須以靈符綁於竹竿,豎在宮前,始能倖免於難。事後水災果至,因乩童臨暴風雨於情急之時,丟下竹竿令符,大呼搶救宮內神像,導致媽祖宮為洪水所毀壞,沉沒水中,也使得鹿耳門媽祖無宮可歸。後來媽祖神像暫時寄奉在台南海安宮,並在水仙宮寄普。
3 、安平媽祖神蹟
鄭成功驅逐荷蘭之後,在安平地區建天妃廟,成為明鄭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媽祖廟,台南諺語:「安平迎媽祖,台南伏地虎」、「安平迎媽祖──什麼旗(奇)都有」之說,可見當時安平媽祖廟會之盛況。關於安平媽祖的神蹟,主要有三媽搏磁筊、媽祖巡視海岸、台灣割日媽祖落淚等神蹟。
.三媽搏筊示意駐留安平 :傳說鄭成功攻台之時,曾自湄洲祖廟奉請三尊媽祖同行,明亡後湄洲祖廟要求奉還,安平信徒不從乃引發爭議。後來雙方協議以搏筊方式徵詢神意,且安平廟方刻意刁難,要求以磁筊各搏一百個聖筊才算數。當時大媽、二媽各連續獲得一百個聖筊,而三媽亦連續得到九十九個聖筊,在搏第一百個筊時,一只磁筊自地面彈起插入中樑並懸掛其上,最後湄洲廟方感於安平信徒之至誠,乃將大媽、二媽請回湄洲,而讓三媽駐留在安平天妃廟奉祀。
.安平媽祖巡視海岸 :清光緒十年(一八八四)中法戰爭爆發,法國海軍封鎖台灣,法艦經常在安平沿海巡弋,引起民心不安,當時每當黃昏時,常見媽祖騎馬在海邊奔馳,保護安平百姓,事後安平幸未受攻擊,民眾都以為此乃媽祖庇佑之功。此為安平媽祖巡海岸的故事。
.台灣割讓,媽祖落淚 :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當時安平信徒忽見媽祖神像落淚;一九三八年中日戰爭之時,日人在安平徵調軍伕前往中國,當時又見媽祖落淚,且淚痕至今猶存。嗣後整修時雖設法擦拭,卻拂之不去。
4 、彰化南瑤宮媽祖
彰化市媽祖廟有內媽祖與外媽祖之分,是以彰化城內外作為區分,南瑤宮為外媽祖,天后宮則為內媽祖。在日治時期之前,南瑤宮往笨港進香是全台規模最盛大的進香活動,目前南瑤宮仍保有龐大的媽祖會,會員組織稱為「會媽會」,今年(二○○二)十月甫舉行「歲次壬午年南瑤宮天上聖母開基三媽暨十尊會媽恭祝聖母飛昇一○一五年紀念祈安遶境」,進行為期兩天一夜,暌違已久的全市遶境活動。而南瑤宮的媽祖神蹟有新大媽過爐與透過乩童開藥事蹟、老二媽過濁水溪時溪水自然分開、在基隆港接炸彈、救震災、助官兵平亂、兒童死而復活、盟軍轟炸彰化媽祖顯靈庇護信徒、啞吧乩童開口說話……等神蹟。其中較特殊的神蹟有:
.陶製茶盤搏筊 :根據《彰化南瑤宮志》記載:日治時期市尹佐藤不信媽祖,一年欲搏筊請示赴笨港進香日期,故意以陶製茶盤作為筶筊,藉以試探媽祖神力,結果搏筊後茶盤完好如初,佐藤驚嚇之餘深信媽祖之靈驗。
.顯靈提前啟駕渡越濁水溪 :一九六二年聖四媽於進香回程駐駕斗南,突然附身乩童示意進香團要提前啟駕,眾信徒遵照神意提早一個時辰出發。當進香團平安涉水渡越濁水溪,天空立刻烏雲密佈雷雨交加,溪水暴漲流速湍急,信徒以為乃媽祖靈驗,示意提前出發方能安然渡溪。
.西螺湧泉供進香團飲用、洗滌 :往昔每年往笨港進香都會路經西螺在此地喝水休息,但西螺地區水源有限,一時上萬名進香客湧進西螺,水源經常供不應求,媽祖為體恤信徒之勞累,乃顯神威在境內各處,自地下湧出清泉,供香客飲用、洗滌,以消解旅途勞頓。
5 、鹿港媽祖
鹿港重要的媽祖廟有三座,最早的媽祖廟是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興化人所建的興安宮;乾隆年間由施世榜捐地遷建的天后宮(舊祖宮),以及乾隆五十三年(一七八八)平定林爽文之變後,由官方所建的新祖宮。
.媽祖顯靈助福康安登陸、剿匪 :鹿港敕建天后宮(新祖宮)福康安之碑記內容為: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林爽文事變,福康安奉命平亂,次年十月登陸鹿港,繼而軍需糧草均順利運達;當時嘉義一帶匪徒猖獗,突聞軍艦如期集結知有神助,官兵軍威大振所向披靡,不久即擒匪燬巢收復全台。此乃天后神威顯著護國庇民之功,於是在鹿港建廟奉祀。
《台灣省通志》引據日台灣總督府社寺台帳,鹿港舊媽祖宮之靈驗謂:「福康安率大軍從鹿港上陸,至港口突然起大風,波浪高而舟將傾覆;將軍譁然作色,於是虔禱聖母,果得庇佑風歇而登陸」。
.媽祖顯聖逼退戴潮春 :同治年間戴潮春之亂,攻陷彰化城,次月打到鹿港,鹿港原為商港並無城廓守軍,民眾聞賊兵到達均惶恐不知所措。然而第二天賊兵不戰而退,有人問其退兵理由,賊將謂見有身著白袍騎白馬之軍隊,由一女將率領直殺而來,賊兵以為官兵來援,因此將軍隊撤回,事後乃知聖母顯靈,從此不再侵擾鹿港。
.瓶中水不竭 :戴潮春創立小刀會,入會者有四百餘人,皆歃血為盟禁洩秘密,當時有鹿港人入會者,深感悔悟意圖退出,卻因曾經參與盟誓,恐遭天譴。此時媽祖為消除其罪業,乃在廟埕備水瓶,瓶中盛清水並燒神符投入其中,謂凡與賊盟誓者掬水漱口可消其罪業,因此遠近鄉鎮爭相前來漱口消罪,而瓶中之水不曾枯竭。
6 、大甲媽祖
大甲媽祖有接炸彈、阻擋中部大地震、進香兒童死而復活等神蹟,較為特殊的有南洋救軍伕、雨水媽降甘霖和踐踏農作物反而豐收……等傳說。
.南洋救軍伕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大甲子弟被徵調到南洋做軍伕,臨行前到鎮瀾宮求取香火袋以保平安。傳說曾有數名軍伕在午睡時,於夢寐中彷彿聽到媽祖對他們呼喊炸彈掉下來了,那些軍伕立即逃開,幾秒鐘後,剛才睡臥的地方已被美軍所轟炸。終戰後軍伕們回鄉,年年隨駕進香,感謝媽祖救他們一命。此說為戰爭時期所產生的特殊傳聞,更是媽祖信仰在台灣歷史時空中在地化的明顯例子。
.雨水媽、過水媽 :每年大甲媽祖進香所經之地區往往會下雨,因此大甲媽祖向來有雨水媽或過水媽之稱。假如在媽祖進香團經過之前下雨,信徒就會認為是在為媽祖洗淨道路,如果是在進香團通過之後下雨,就認為是媽祖帶來甘霖。農業生產須仰賴雨水灌溉,難怪大甲媽祖進香沿途鄉鎮農民,每年都仰望大甲媽祖的到來。
.踐踏農作物反而豐收 :大甲媽祖進香團是台灣目前規模最盛大的進香團,進香客人數眾多,且進香路程多穿梭鄉鎮小徑,據說凡是被進香團所踐踏過的農田菜園,反而會有很好的收成,此乃媽祖庇佑豐收之故。因此,進香團所經之處,農民不但不怕農作物遭踩死,反而歡迎踐踏,如此來年才會大豐收。
7 、新港媽祖
新港媽祖的神蹟故事,包括神轎拔斷台南大天后宮四大柱、太平媽長痣、醫治日本隊長獨子、接炸彈、進香兒童死而復活、幼兒未抱走進香團無法啟程、馴服狂牛……等。比較有趣的神蹟是千里眼、順風耳站崗執勤和虎爺顯靈神蹟。
.千里眼、順風耳站崗 :千里眼與順風耳是媽祖駕前兩位部將,新港的千里眼與順風耳造型魁梧神情威嚴,每當月黑風高之夜,民眾就會見到兩位將軍站立在奉天宮三川門兩側。居民初見無不驚懼,久而久之,民眾知道祂們是在執勤,也就不再害怕,反而壞人見到會驚嚇萬分不敢為惡,新港地區治安良好,鄉民咸信與千里眼、順風耳站崗守護有關。
.虎爺收雞精 :台灣諺語:「北港媽祖,新港老虎」,意謂北港媽祖靈驗,新港則是以虎爺聞名。新港奉天宮的虎爺頭戴金花,站立神桌上,與一般廟宇的虎爺屈居供桌下大不相同。傳聞清道光年間雲、嘉交界地區,時有妖怪作祟人畜均受其害。當時有一村民到奉天宮請回一尊虎爺供奉在家中,當天晚上全村寧靜平安,第二天早晨村民發現虎爺嘴角沾滿血跡,且口邊還有雞毛,經扶乩請示,方知虎爺顯靈收服為害地方的雞精。從此,新港虎爺就被供奉在神桌上,而全國各地寺廟,欲奉祀虎爺也都到奉天宮迎請分靈。
.虎爺預警口湖大海嘯 :道光初年雲林口湖沿海地區,有一日突然烏雲密佈雷雨交加,當時民眾所奉祀的新港虎爺降乩,高呼眾弟子災難將至,速往本家逃命,於是多位信徒即刻逃到新港避難。第二天口湖一帶發生大海嘯,沿海居民遇難者近萬人,而當時信奉虎爺逃往新港者均倖免於難。至今每年農曆六月初八口湖萬善爺廟「牽水 ( 車藏 ) 」,即是為了普度當年海嘯之罹難者。
8 、關渡媽祖
台灣諺語:「南有北港媽,北有干豆媽」,足見關渡媽祖在北台灣的地位。關渡媽祖的神蹟有建廟之初,媽祖親選廟址、親訂建材,並以暴風雨吹斷林木,使木材漂流到建廟預定地等神蹟,此項神蹟在玄天上帝、濟公都有類似說法。關渡特殊神蹟有三則:
.石洞流白米 :據說關渡宮在建廟之初,由於參與建廟義工人數眾多以致米糧不足,某日住持忽然在廟後岩石發現一小石洞,白米從裡頭源源不絕流出,數量正好供應全部工人食用,於是工人士氣大振,加緊趕工,關渡宮也得以如期完工。這個故事其實與湧泉濟師類似,也與基督教「五魚二餅」的神蹟雷同。
.落成之日魚群來朝 :傳說在關渡宮落成之日,忽有巨魚數千隨潮而至,如禮拜之狀,不久又乘潮水出海,人皆稱異。
.預警日軍佔領關渡 :一八九五年,日軍登陸台灣,關渡宮中三棵榕樹突然枯死,當地居民以為不祥之兆,預先逃避;不久日軍佔領關渡並有三十多戶民宅被日軍燒毀,乃知是媽祖預警才得以免除災難。日軍佔領之初,誤認為關渡乃衙門之地,在廟裡潑灑煤油縱火焚燒神像,大火熄滅後,眾人發現僅媽祖神像臉部被薰黑,其餘並未燒毀一物。
台灣媽祖傳說與神蹟相當多,以上僅是較廣為流傳的部份,已成為歷來民間所津津樂道的話題,根據林美容指出,媽祖靈異傳說與故事的傳播,藉由集體力量,尤其是吃會和進香活動的機會,使其一再繁衍累積,更加廣為流傳,這也促成台灣各地媽祖信仰圈的屹立不搖。而瞿海源亦指出,民間信仰的特徵之一是強調靈驗性,此一特性並能影響廟宇香火的鼎盛與否。神蹟越多的廟宇,越能使民眾的信仰更為堅定。
由以上論述與舉例可知,媽祖生前的神通表現,與其昇化之後的種種傳說和神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神蹟可視為生前神通表現的延伸;而盛傳的神蹟越多,越能凸顯、強調祂的靈驗性,神蹟雖未必可考,但無形中卻助長了台灣媽祖文化的興盛。
 
伍、台灣媽祖的類型
台灣早期的媽祖多自大陸分靈而來,其中主要的分靈地點,分別是分靈自湄洲嶼朝天閣的「湄洲媽」;分靈自同安地區的「同安媽」;分靈自泉州地區的「溫陵媽」;分靈自長汀地區的「汀洲媽」;分靈自興化地區的「興化媽」等。一般信徒均誤以為台灣媽祖全是分靈自湄洲,其實不然。一八九五年日本佔領台灣之後,兩岸交通斷絕,台灣新建的媽祖廟則前往本島歷史較悠久的媽祖廟迎請分身供奉,其中分靈最多的當屬北港朝天宮;其次,鹿港天后宮、笨港港口宮、安平天后宮、鹿耳門天后宮、新港奉天宮、淡水關渡宮,也有不少分靈廟宇。
一、媽祖的排行與分工
媽祖祇有一位,但在一般媽祖廟中總會有許多尊媽祖神像,且有大媽、二媽、三媽之排行。此乃媽祖深受民眾信仰,信徒每有入厝、治病、娶新娘、除妖、祭煞甚至選舉,都會迎請媽祖神像前往坐鎮;因此,廟方祇得雕塑分身以供信徒迎請,新雕媽祖的分身就賦與名稱、編號,以利辨識,其中稱大媽、二媽、三媽、四媽乃是依雕塑先後的編號。
所謂祖媽、開基媽、老大媽者通常是該廟最早的媽祖;而鎮殿媽則是在廟裡坐鎮不外出遶境巡視,也不接受信徒迎請出勤。
會媽、正爐媽、副爐媽之稱謂,則是表示爐主制度,許多信徒自組媽祖會,雕塑媽祖金身,以輪值或搏筊方式決定當年爐主人選,爐主、頭家通常以一年為度,每年定期搏筊或輪值迎請媽祖回家供奉。更換爐主則稱為「過爐」,舉行過爐儀式時,通常會演戲宴客以表隆重。
黑面大媽、金面二媽、紅面大媽、黑面三媽之類的稱謂是按照媽祖膚色、編號加以區分。
由於編號的不同,媽祖們也有不同職務。一般而言,廟裡的祖媽、老大媽、鎮殿媽、開基媽等「資深媽祖」通常祇在廟中留守而不外出,各項業務則由其他媽祖分配。台灣俗諺有:「大媽鎮殿、二媽吃便、三媽出戰」之說,意謂大媽鎮守在廟中;二媽沒有特殊任務祇接受供奉不必做事;而信徒有事相求通常迎請三媽前往處理,因此三媽經常在外執勤故言出戰。
大甲鎮瀾宮則有:「大媽鎮殿,二媽吃便,三媽愛人扛,四媽閹尻川」之說,意謂鎮瀾宮的大媽鎮守廟殿;二媽沒事做所以吃便;三媽即副爐媽是擔任進香的媽祖,因此喜歡受信徒扛著前往進香;四媽(正爐媽)據傳擅長醫理,信徒如有重病難治或久病不癒,都會挖取媽祖神像底座的木屑放在藥包之中煎熬,作為藥引,久而久之四媽底座竟成大窟洞,故戲稱四媽被閹尻川。
彰化南瑤宮媽祖則有:「大媽四愛吃雞,二媽五愛冤家,三媽六愛潦溪」之諺語,意為大媽、四媽非常靈驗,信徒許願有求必應,因此祭典時信徒供奉牲醴特別豐盛故曰愛食雞;二媽五愛冤家是指二媽會和五媽會信徒常有爭執、糾紛,日治時期常由霧峰林獻堂調停勸和,故曰二媽五愛冤家;三媽六年前往笨港進香回程須渡過濁水溪,經常遇到河水上漲須涉水過溪,故曰「愛潦溪」。
二、台灣媽祖的造型
(一)媽祖的膚色
台灣的媽祖約有膚色、黑色、紅色、金色和白色等五種顏色。其中膚色是按人體皮膚顏色塑造。黑色則有二種說法,一說原本不是黑色,因為長期奉祀在廟中接受香煙薰染,久而久之就被薰黑;另一說則是黑面媽祖較凶悍,因此執行除煞、捉妖等鎮暴任務通常要請黑面媽祖出馬。紅色代表喜氣、祥瑞。金色則是神祇的象徵色彩。而白色媽祖一般都是近年來迎自中國大陸,早期台灣鮮有「臉色蒼白」的媽祖。
(二)媽祖的造型
台灣媽祖的造型通常塑造為中年婦女、身材豐腴(但胸部平坦)、慈祥高雅的形象。就台灣人的普遍認知,身材福態表示福氣,體態輕盈、身輕如燕並不符合福氣的象徵,而媽祖造型沒有胸圍是怕汙衊聖靈,因此台灣的女神除婆祖之外通常沒有「性徵」,而是以中性性別呈現;媽祖面容和藹、慈祥,表示其平易近人。綜觀媽祖造型可發現,台灣人其實是根據「媽媽的形象」來塑造媽祖,台灣媽祖信仰之所以盛行,是因台灣人將媽祖當作我們共同的媽媽來崇拜,因此媽祖崇拜,就心理層面而言也反映「戀母情結」的心理因素。
台灣媽祖的構造可分硬體與軟身兩種,硬體媽祖全身以木材、石材或泥土雕塑而成;軟身媽祖則是頭部、手足以木材雕刻,身體、關節則以藤條編成,再組合金身穿上衣袍。筆者所見體型最大的軟身媽祖是新竹南寮港媽祖,體型約與真人相當。而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的神像除媽祖之外鮮有軟身製作的神像。
陸、結語
台灣媽祖早期均分靈自大陸祖廟,漢人移民台灣三、四百年後,在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發展下,媽祖有明顯本土化的現象;而透過媽祖傳說與神蹟的流傳與繁衍,更促成了台灣媽祖信仰之興盛。
一、媽祖造型的轉變
大陸媽祖造型是年輕的女性,乃依照媽祖昇天時(二十九歲)的形象來塑造,台灣的媽祖則是中年婦女的造型,是依照母親的形象來塑造;大陸媽祖體型纖瘦,台灣的媽祖身體微胖,顯示媽祖成熟穩重;大陸媽祖表情嚴肅,台灣媽祖慈眉善目、平易近人。造型的轉變,表示台灣人對媽祖觀念的轉化,台灣的媽祖不再是鄰家女孩的形象,而是以台灣人母親的型態呈現。
二、媽祖名稱的在地化
早期媽祖分靈自大陸地區,故有湄洲媽、銀同媽、溫陵媽、興化媽、汀洲媽之分。來台多年的媽祖早已成為地方的保護神,更有在地化的稱謂,如北港媽、大甲媽、干豆媽、鹿港媽、新港媽、旱溪媽、南屯媽、笨港媽、內媽祖、外媽祖等稱謂,表示媽祖信仰的在地化。
三、台灣是媽祖信仰的中心
媽祖信仰原本是中國東南沿海、台灣地區普遍的民間信仰。目前中國大陸所奉行的共產主義唯物史觀,基本上就是無神論,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實行破四舊,對宗教信仰、廟宇文物大肆破壞,廟宇神像無一倖免,媽祖果真靈驗也早已「投奔自由」;因此,如今台灣已成為媽祖信仰的中心,台灣才是媽祖的新故鄉。
媽祖原為航海之神,主要任務在保護漁民、航海者的安全。台灣最早的媽祖廟均面向大海、河口,來台之後的媽祖廟也有面向高山,因為要防範原住民出草獵人頭之故。在中法戰爭和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媽祖又有巡海岸、接炸彈、救軍伕的神蹟;且在颱風、洪水、地震、瘟疫頻傳的台灣,媽祖也有預警災難、阻擋震災、平息瘟疫等特異功能。從諸多盛傳的媽祖傳說及神蹟,可發現媽祖不但是自然災害的防護神,在人為的戰亂中,也擔負起護佑民眾的任務,祂與台灣歷史、民眾的生命歷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其本土化程度之深亦無庸置疑。
現在台灣的媽祖廟無所不在,媽祖的業務也無所不包,信徒舉凡健康、考試、事業、生育、農事……都會祈求媽祖庇佑。鄭志明認為,民間信仰是一種完整的信仰體系,能滿足眾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安慰、追求與超越的社會生存情境。從媽祖業務的繁雜程度觀之,更可瞭解媽祖信仰在台灣已經成為民間最普遍的信仰。
媽祖信仰從原始的航海行業神,至今已轉變成台灣人的守護神,四百年來,媽祖就像台灣人共同的母親,保護移民橫越黑水溝,庇佑移民墾殖台灣;媽祖陪伴台灣人歷經荷、西、明鄭、清廷、日本、國民政府的統治,永遠護佑著祂的子民,在台灣遭受危急之時,媽祖陪伴我們渡過苦難;在人心徬徨、無助的時刻,媽祖信仰總是台灣人心靈重要的依靠。
 
【參考資料】
一、書目
.李獻璋,《台灣民間文學集》,台北:台灣文藝協會發行;明星堂印刷,一九三六年六月十日印刷;六月十三日發行。
.唐贊?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陽見聞錄》(台灣文獻叢刊第三○種)(第二冊),台北:台灣銀行,一九五八年十一月。
.僧昭乘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天妃顯聖錄》(台灣文獻叢刊第七七種),台北:台灣銀行,一九六○年三月。
.王必昌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重修台灣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一三種)(第一冊),台北:台灣銀行,一九六一年十一月。
.趙翼,《陔餘叢考》(中國學術名著第二輯 讀書劄記叢刊第一集 第三冊),台北:世界書局,一九六五年三月,再版。
.李汝和主修,《台灣省通志》卷二〈人民志〉〈宗教篇〉第四冊,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一九七一年六月。
.連橫,《台灣通史》,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七七年一月,初版;一九八五年三月,六版。
.朱仕玠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小琉球漫誌》(台灣文獻叢刊第三種;台灣文獻叢刊第一輯五),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七九年三月,影印本。
.郁永河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裨海紀遊》(台灣文獻叢刊第四四種;台灣文獻叢刊第一輯七)卷上,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七九年三月,影印本。
.陸西星,《封神演義》,台北:文化圖書公司,一九八三年二月。
.林明峪,《媽祖傳說》(中國系列三),台北:東門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二月十日。
.郭金潤主編,《大甲媽祖進香》,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一九八八年六月。
.林美容,《人類學與台灣》(台灣烈烈○○二),板橋:稻鄉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八月,初版;一九九二年九月,再版。
.陳國強主編,《媽祖信仰與祖廟》,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年四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吳天泰等著,《四遊記》,永和:智揚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林美容,《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台灣本土系列二之三八),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一九九三年一月,第一版一刷。
.林德政主修,《新港奉天宮誌》,新港:財團法人新港奉天宮董事會,一九九三年八月,初版。
.馬書田,《華夏諸神.道教卷》,台北:雲龍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初版。
.馬書田,《華夏諸神.佛教卷》,台北:雲龍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初版。
.鍾東榮主編,《一九九三北汕尾迎媽祖鹿耳門天后宮文化季專輯》,台南:鹿耳門天后宮文教公益基金會,一九九三年十一月。
.蔡相煇編撰,《北港朝天宮志》,北港: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一九九五年一月,增訂初版。
.高賢治主編,林普易、李添春等著,《台灣宗教》,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五年三月,一版一刷。
.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中國文哲論集八),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初版。
.瞿海源,《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五月,初版一刷。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編纂,《彰化南瑤宮志》,彰化:彰化市公所,一九九七年九月。
.鄭志明,《台灣新興宗教現象--傳統信仰篇》,大林:南華管理學院,一九九九年一月。
.林茂賢,《台灣民俗記事》,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初版。
.石萬壽,《台灣的媽祖信仰》,台北:台原出版社,二○○○年一月,第一版第一刷。
.黃敦厚撰稿,《二○○○台中縣大甲媽祖文化節導覽手冊》,豐原:台中縣政府,二○○○年。
.何世忠,謝進炎彙輯,安平鎮文史工作室編著,《媽祖信仰與神蹟》(宗教信仰叢書一),台南:世鋒出版社,二○○一年一月,第一版第一刷。
二、期刊文章
.李獻璋撰,李孝本譯,〈元明地方志的媽祖傳說之演變〉,《台灣風物》第十一卷第一期,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一九六一年一月三十一日。
.許炳南,〈「鹿耳門」天上聖母像之考據--究竟在「土城」?抑顯官歟?--〉,《台灣風物》第十一卷第七期,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一九六一年七月。
.李獻璋,〈元明媽祖資料摘鈔(上)〉,《台灣風物》第十三卷第三期,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一九六三年六月三十日。
.林鶴亭,〈安平天后宮志〉,《台灣風物》第二十六卷第一期,板橋:台灣風物雜誌,一九七六年三月。
.李豐楙,〈媽祖傳說的原始及其演變〉,《民俗曲藝》第二十五期(《媽祖進香專輯》),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一九八三年七月。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