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統戲曲
好戲連台─連台本戲
            連台本戲其實就是古代版的連續劇,由於許多取材自歷史演義、小說故事的戲,無法一場次演完,因此必需分為多場次接續演出,每次只演其中一段。而所謂的「連台本」即是一台接一台、一本接一本,連續表演非單本戲。這種劇情連結,接續演出的戲就稱為「連台本戲」。
根據《東京夢華錄》等書記載,最早北宋時期就有連台本戲的演出型式,當時為宣傳佛教教義的「目連戲」,就有連台本戲。
              中國的京劇、崑曲、粵劇等劇本都有連台本戲,連演一部完整故事,例如「全本」〈三國志〉、〈西遊記〉等戲碼。
              連本台戲的產生在於欲完整呈現故事情節,且因沉迷於劇情的觀眾們不肯罷休,在「作戲的要煞,看戲的毋煞」的情況下,就以接連演出的方式表演,連本台戲通常是以同一劇團、相同演員演出同一齣戲,才不會讓觀眾產生錯亂、混淆,而戲劇的劇情當然也是同一主題。
               臺灣的連台本戲是源自1920年代「內台戲」時期,民間廟會的外台戲通常是一天一齣,縱使連續演出戲碼也大多每日更新。內台戲是屬商業劇場表演,觀眾需購票觀賞,質言之,內台戲是以營利為目的的表演。為了讓觀眾繼續買票觀賞演出,內台戲必需加入各種機關變景、舞臺聲光特效,如水景、火燒景、吐劍光、吊鋼絲等噱頭,吸引觀眾購票觀賞。此外,台灣的內台戲大都以新編劇本為主,因為根據古典演義小說的戲劇情節,必需依照文本演出,不能擅自改編,例如:陳三五娘的結局是私奔;石平貴王寶釧最後石平貴一定要「回窯」;三國志關公要演到走麥城才會被殺,內容可以增添、刪減,但主要情節不可竄改,新創劇本無限制,劇情可以天馬行空,不受文本限制。
                內台戲的連台本戲每天終場時,都會刻意安排大場面、製造劇情高潮,最後就以「緊張、緊張,刺激、刺激,欲知結果如何,請看下集分曉」。以緊張懸疑衝突收場,吊觀眾胃口,挑起觀眾的好奇心,引誘觀眾繼續買票觀賞。如果演出傳統劇本,觀眾都已經知道劇情的發展和結局如何,既不會感到緊張,也沒有刺激感,下集也未必要再觀賞,因此,內台戲的連本台戲大都以創新劇本或將社會事件改編劇本,作為表演題材才能吸引觀眾製造票房。連台本戲的演出型式原本是為了完整呈現歷史演義、小說故事的情節,台灣的連台本戲則大都基於票房考量,讓觀眾繼續購票觀賞,現代的工商社會中,觀眾難以每天固定持續看戲,在生活節奏快速、休閒娛樂多元、電視連續劇普遍的台灣社會,傳統戲曲的連台本戲已不易連台接續表演。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