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陣
聽見北港的聲音
                    台灣的傳統藝術主要創作、表演都在宮廟和廟會之中,無論是工藝美術、戲曲音樂、陣頭都展現在廟宇建築和廟會活動中。
自清中葉以來,北港迓媽祖即成為全台重要的民俗活動,每年上元節和農曆三月十九、廿日的北港迓媽祖,使北港地區保存許多百年陣頭,由於北港的廟會與各地宮廟前來進香團,使民間陣頭、音樂軒社得以保存維續。
        北港陣頭最具特色的是藝閣、神將與傳統音樂社團,往昔台灣並沒有文化中心藝術館,人民接觸藝術最主要的場域就是地方的廟會活動,遶境和進香、刈火,雖屬宗教信仰活動,但民間認為廟會需要熱鬧,才能彰顯活動隆重和信徒的虔誠,大都會聘請各式陣頭隨駕,以示慎重。因此無論是北港當地迓媽祖或外地宮廟前來進香、刈火,也都伴隨著藝術表演。民眾在廟埕看戲、在神明遶境時觀賞工藝展和欣賞音樂會。台灣人民是透過宗教祭典參與藝術展演。
        《北港地區的傳統音樂在地歷史》紀錄了北港傳統音樂的歷史聲音,介紹北港在地的曲館,宗教音樂社團以及北港傳統音樂重要藝師的口述歷史。這些流傳於北港傳統音樂,正是北港歷史的背景音樂。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地區,都會有代表自己的聲音,而北港的傳統音樂就是北港歷史的聲音,這些聲音歷經數百年,依然餘音繚繞、世代流傳。
        北港的音樂社團幾乎涵蓋應有的台灣傳統音樂,包括南管、北管、九甲、漢樂、外江(京劇)、歌仔、鼓樂和宗教音樂。種類豐富且多元,反應北港文化的豐富多元。
        笨港是台灣漢族移民最早墾殖的地區,悠久的歷史底蘊、多元的族群文化,加上媽祖信仰的宗教活動,造就了北港傳統音樂的豐富璀璨,從北港民間音樂,可以聽到北港在地歷史的脈動。
        隨著歲月的演變、社會型態的轉型,北港的傳統音樂也正在流逝;藝師凋零、後繼無人,北港的聲音也日漸微弱,本書內容涵括北港傳統音樂的歷史紀錄、藝師口述傳統和北管音樂、開路鼓的曲譜。對北港地區的歷史聲景、曲館生態、音樂社團、儀式音樂、藝師生命史均有深入淺出的介紹,透過本書敘述可以讓民眾認識這些數百年來流傳在民間的聲景,這些歷史的聲音不僅是營造廟會的熱鬧氣氛,也是有藝術文化的價值,北港不但是媽祖信仰的中心,也是傳統藝術文化的重鎮,希望在日漸失聲的時代裡,能再聽見北港的聲音。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