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
廖瓊枝的歌仔戲效應

       宜蘭是歌仔戲的發源地,基於宜蘭人應該瞭解歌仔戲的單純動機,我開始學習歌仔戲,在當時獨尊京劇貶抑「地方」戲曲的時代,並無歌仔戲研習課程,當時我就是跟著廖瓊枝老師的唱片學習歌仔戲。研究所時期參與執行「民間劇坊」活動、編輯〈民俗曲藝〉雜誌,才認識廖瓊枝老師,退伍後在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擔任執行秘書,由於業務關係和廖老師更加熟識,1989年廖老師鑑於傳統戲曲日漸凋零,發動民間藝人義演,希望喚起社會大眾對台灣傳統戲曲的重現,當時由我負責策劃工作,從此與廖老師建立了革命情感。三十年前廖老師成立「薪傳歌仔戲劇團」,因團長必須具有高中以上學歷的限制,所以由我的內人掛名為團長,二十年前廖瓊枝老師成立歌仔戲文教基金會,我也責無旁貸當基金會常務董事,並擔任第二任執行長。基金會肯定不是為了節稅而成立,而是懷抱推廣、傳承歌仔戲的使命感,辦理活動時執行長必須設法申請補助、籌措經費,由於廖老師對歌仔戲的熱忱感動許多人,所以都能順利辦理歌仔戲推廣活動。
             台灣歌仔戲界有許多技藝精湛的傑出藝人,卻未必具有傳承推廣歌仔戲的社會責任。質言之,具有藝術成就的歌仔戲藝人很多,但如同廖老師對歌仔戲的傳承、保存付出心力者卻無人能出其右,她為了歌仔戲的傳承教學南征北討疲於奔命,正因如此許多人都願意出錢出力,立挺基金會和劇團。大家都被廖老師的熱忱所感動,一起投入推廣、傳承歌仔戲的行列,廖瓊枝的歌仔戲效應也還在發酵,她影響更多人成為歌仔戲的觀眾或支持者。
       我認為歌仔戲目前最大的危機不是欠缺優秀藝人,而是缺少欣賞者,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並沒有台灣本土的藝術教育,課程中沒有教我們認識欣賞南北管、歌仔戲、布袋戲、陣頭,在西化、中國化的教育體制下,反而讓我認為台灣傳統民俗、戲曲語言都是沒水準、不入流,我們認知的藝術就是現代、西方藝術,而欣賞、學習台灣傳統戲曲是老人家的專利,年輕人所接觸的都是現代音樂、戲劇、舞蹈,於是台灣傳統的南北管、歌仔戲、陣頭都逐漸式微。
      ​ 我在擔任基金會執行長期間,將重心致力於歌仔戲的推廣教育,積極辦理歌仔戲研習、教學,目的在為歌仔戲培養更多觀眾。因為要先為歌仔戲製造基本觀眾才能讓歌仔戲繼續發展,沒有觀眾的歌仔戲就沒有未來。基金會在各縣市的文化中心舉辦歌仔戲研習,教導學員簡單的曲調、身段,目的不在為歌仔戲培養優秀藝人,而是為歌仔戲培養觀眾。
      ​ 我在大學開設「台灣傳統戲曲」課程,學生的成績是以觀賞傳統戲曲場數計分,期末考則是布袋戲表演和歌仔戲演唱,同學演過布袋戲,會唱歌仔戲簡單曲調,將來他們就會成為傳統戲曲的忠實觀眾。台灣的歌仔戲班均有二百團,薪傳歌劇團或歌仔戲基金會不是以表演歌仔戲為目的,而是要為民間歌仔戲劇團,培養更多欣賞者,這些學員和學生將來也會去觀賞其他劇團演出,成為傳統戲曲支持者。
      ​ 今年薪傳歌劇團成立三十年,廖瓊枝歌仔戲基金會二十年,我驚覺自己從已經從浪漫的少年變成中年毆吉桑,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縱然年華老去,但當年的理想、熱忱尚未消退,我們還在這片土地上為歌仔戲繼續打拼。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