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統戲曲
台灣傳統戲曲風華-台灣的小戲(二)

參、桃花過渡

《桃花過渡》是車鼓戲的一種,通常由一旦(桃花姑娘)一丑(撐渡伯),以歌謠和簡單舞蹈,相褒對唱演出,一來一往,歌唱間並加入笑料對話,生動活潑;於農業社會時期,不但是迎神賽會中深受歡迎的陣頭,更是平時廣受民眾喜愛的歌舞小戲。

《桃花過渡》為車鼓歌謠,其歌詞內容如下: 
(男)正月人迎尪囉,單身娘子伊都守空房,嘴吃那檳榔伊都面抹粉,手拿珊瑚伊都等待君。咳囉的咳,嘿呀囉的嘿,嘿呀囉的嘿,咳囉的咳。 
(女)二月立春分囉,無好狗拖伊都提渡船,船頂那食飯伊都船底睏,水鬼拖去伊都無神魂。咳囉的咳,嘿呀囉的嘿,嘿呀囉的嘿,咳囉的咳。 
(男)三月是清明囉,風流查某伊都假正經,阿伯那宛然伊都楊宗保,桃花可比伊都穆桂英。咳囉的咳,嘿呀囉的嘿,嘿呀囉的嘿,咳囉的咳。 
(女)四月是春天囉,無好狗拖伊都守渡邊,一日那三當伊都無米煮,也敢對阮伊都哥哥纏。咳囉的咳,嘿呀囉的嘿,嘿呀囉的嘿,咳囉的咳。 
(男)五月龍船鬚囉,桃花生美伊都愛風流,手舉那雨傘伊都隨人走,愛著緣投伊都無弟獃。咳囉的咳,嘿呀囉的嘿,嘿呀囉的嘿,咳囉的咳。 
(女)六月人收冬囉,無好狗拖伊都提渡人,衫褲那穿破伊都無人補,穿甲出汗伊都遂生虫。咳囉的咳,嘿呀囉的嘿,嘿呀囉的嘿,咳囉的咳。 
(男)七月樹落葉囉,娶著桃花伊都滿身搖,厝邊那頭尾伊都人愛笑,可比鋤頭伊都掘著石。咳囉的咳,嘿呀囉的嘿,嘿呀囉的嘿,咳囉的咳。 
(女)八月是白露囉,無好狗拖提橫渡,要食那不做伊都叫艱苦,船杯打斷伊都面著烏。咳囉的咳,嘿呀囉的嘿,嘿呀囉的嘿,咳囉的咳。 
(男)九月紅柿紅囉,桃花生美伊都割吊人,割吊那阿伯伊都無要緊,割著少年伊都仙不通。咳囉的咳,嘿呀囉的嘿,嘿呀囉的嘿,咳囉的咳。 
(女)十月十月燒囉,阿伯憨想伊都阮?著,日時那貧禪伊都無人叫,暝時無某伊都睏破蓆。咳囉的咳,嘿呀囉的嘿,嘿呀囉的嘿,咳囉的咳。 
(男)十一月是冬節囉,大腳查某伊都假小蹄,八寸那鞋面伊都九寸底,卡大阿伯伊都的船杯。咳囉的咳,嘿呀囉的嘿,嘿呀囉的嘿,咳囉的咳。 
(女)十二月是年宗囉,精※做粿伊都敬祖公,有尪那有婿伊都人塊爽,阿伯你著伊都誅冬風。咳囉的咳,嘿呀囉的嘿,嘿呀囉的嘿,咳囉的咳。(※字左為米,右為慈)

其實,《桃花過渡》之歌詞,隨版本之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意義相去不遠;此外,通常可任意加入適當虛字,用以增加表演時的生動氣氛,例如: 
(男)正月(啊)人迎尪(囉嘿),單身(的)娘子(伊都)守空房,嘴吃(那)檳榔(伊都)面抹粉,手拿珊瑚(伊都)等待君。咳(啊)囉的咳,嘿呀囉的嘿,嘿呀囉的嘿,咳(啊)囉的咳。 
(女)二月(啊)立春分(囉嘿),無好狗拖(伊都)提渡船,船頂(那)食飯(伊都)船底睏,水鬼拖去(伊都)無神魂。咳(啊)囉的咳,嘿呀囉的嘿,嘿呀囉的嘿(伊都),咳囉的咳。

括弧中的字即為虛字,可由演唱者更改。

此外,每段歌詞末尾尚可自由變化,如將「咳囉的咳,嘿呀囉的嘿,嘿呀囉的嘿,咳囉的咳。」更改為:「咳呀囉的咳,嘿呀囉的嘿,嘿呀囉的嘿呀伊都咳囉的咳。」由此可見,民間歌舞小戲充滿自由性與包容性,可隨表演者之才情,即興變化演出。

早期《桃花過渡》演出時,旦腳身段嬌美,手持洋傘,裝扮妖艷;丑腳頭戴斗笠,手執船槳,裝扮滑稽,身穿深色傳統衣褲,鼻孔插兩綹鬚,鼻尖塗抹白粉,亦唱亦擺,亦跳亦扭,並打情罵俏。

發展至一九八○年左右,部分人士將《桃花過渡》從車鼓戲中獨立出來,並分成「行路過渡」與「坐船過渡」兩種型態。「行路過渡」在地面表演,但為增添熱鬧氣氛,桃花姑娘增加二至三人,裝扮嬌艷亮麗;撐渡伯則仍打扮成老頭模樣,雙手持槳,表演時一面划槳,動作亦扭亦跳,時而與桃花姑娘打情罵俏,流露農村生活情趣。「坐船過渡」則由一男一女分別飾演兩個腳色,對坐在裝置於小貨車上的木船道具裡,外面捲遶彩布作為海浪,隨著電動馬達而左右擺盪,象徵渡河之中,男女雙方在船中相互挑逗,這種表演方式可說近似藝閣。

 

肆、打七響

閩南拍胸舞隨流行地區之不同,有「打七響」、「錢鼓舞」、「錢鼓弄」或「打花草」等名稱,其中有四響、七響、八響及九響不等的拍打法;在台灣則稱「七響陣」、「七響曲」、「七響仔」或「打七響」,係拍打七響。

打七響來源相傳有三:其一是民間傳說宋真宗時,太子遭奸人所陷,幸賴山東梁姓響馬獻「陣」搭救,皇帝大悅乃賜封此陣為「七響陣」,或說為宋徽宗所賜,封號為「天子門生七響曲」;其二為宋朝呂蒙正(或謂唐朝鄭元和),落魄行乞時所創,高中狀元,位晉三公,死後敕封為「天子門生」,爾後丐幫弟兄便以此自稱;其三是從早期乞丐行乞時,表演「拍七響」繁衍而來。

然而,黃文博則認為,此種大致脫胎於乞丐討食技巧的「七響陣」,常與「天子門生」被合稱為「天子門生七響曲」;雖「文武郎君陣」、「七響陣」及「天子門生陣」,均源自乞丐集團所發展而成的南管陣頭,但不論由組織結構或表演形態觀之,三者並不相同。

七響陣演員共七人——雙生、雙旦及老丑三人。生與旦配對演出,其造型、服飾、舞姿、化妝及所持道具,均與車鼓戲類似。三位老丑,一執「擔耞※」,為靈魂人物;一執「擔竹筒」;「空手」者以「拍七響」起舞,所起之舞即為「打七響」,依序雙手合拍(一下一響),再拍打大腿上側(兩下兩響),然後雙手交錯互拍肩膀(或手臂,兩下兩響),最後左右拍打前胸(兩下兩響),七個動作必須很快完成,並重覆數次。(※字上為此,下為手)

七響陣為求生動花俏,尚演出疊羅漢、翻觔斗等特殊動作。然而,雖台灣南部地區頗多七響陣,但近年來不僅在配樂方面已多由錄音帶取代,連「擔竹筒」及「空手」者,也多被省略或改成其他腳色,純正的「七響陣」已逐漸消失。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