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統戲曲
傳統戲劇的「午夜場」-「暝尾戲」重現江湖

傳統戲劇表演不但被視為廟會酬神儀式的一部分,且是傳統社會中民眾主要的休閒娛樂。台灣民間熱衷演戲,凡廟會神誕、祈福還願、喜慶作壽都會演戲慶祝,甚至連公開道歉、懲罰過錯都會請戲班演出以昭公信,演戲名目眾多,動輒連演數月欲罷不能。

年底時收「丁口錢」聘戲班演出謂之「平安戲」;地方廟宇主神壽誕,由各姓氏分別募款演出稱為「字姓戲」;欠債無力償還者多在除夕夜到廟口觀賞戲劇表演是為「避債戲」;考中舉人、進士衣錦還鄉或神明進香、割火回駕,聘請戲班表演稱為「落馬戲」;當兵退伍、娶新娘、作彌月也要演出做兵戲、新娘戲、滿月戲以示隆重。

暝尾戲又稱「半暝戲」,就是傳統戲劇的午夜場,演出時間從晚上一直表演到天亮,這種超時表演對演員和觀眾的精神、體力是重大考驗。暝尾戲的演出可分宗教性和娛樂性兩種因素,一是重要祭典如王船祭、入廟作醮等重大活動,必需日以繼夜演出以示隆重,這一類型的暝尾戲通常會以增加扮仙場次,拖延演出時間;娛樂性暝尾戲則是應觀眾要求加演。傳統社會缺乏休閒娛樂,每逢廟會演戲民眾莫不把握機會盡情觀賞。按台灣民間演戲規矩,戲劇演出一般分日戲、夜戲兩場,日戲約在下午兩點半到五點;夜戲則約晚間七點半到十點。如戲班表演精采,經常發生「作戲的要煞,看戲的不煞」的情況,此時觀眾會以「貼賞金」的方式要求加演。按民間演戲規矩,如有觀眾賞金,則戲班必需以紅紙書寫賞金對象及捧場者名字,並將現金貼在紅紙上,當眾宣佈:「感謝某人賞金 X 元贊助本團光彩」,然後燃放鞭炮以示謝意,之後必需繼續演出。因此假如觀眾想要繼續觀看表演,就會不斷以「貼賞金」方式,要求劇團「安可」表演,讓戲班無法「煞戲」,直到天亮方休。這一類暝尾戲戲班則不能以扮仙「拖棚」,敷衍觀眾,而必需加長劇情或另擇戲碼表演。

無論是宗教性或娛樂性暝尾戲,戲班通常會放慢節奏,拖延表演,並且以「車輪戰」方式輪番上台,讓演員可以輪流稍作休息。而暝尾戲表演到午夜,通常觀眾都會寥寥無幾,而神明就是最忠實的觀眾,一般民眾主要也不再看戲,而在感受那股氣氛。

暝尾戲的表演,由於戲班表演刻意拖延時間,因此通常精采性不足,可看性不高,但就其意義而言,宗教性暝尾戲意在使神明隨時可以觀賞戲劇表演(反正神明不需睡眠);顯示信徒的虔誠,同時營造「熱鬧滾滾」的氣氛。娛樂性的暝尾戲則表現觀眾對戲班熱情捧場,使演出欲罷不能。

文建會主辦二○○五年「全國表演藝術博覽會」,五月廿七日起在高雄衛武營舉行,在開幕當天午夜,特別聘請國家傑出演藝團隊──春美歌仔戲,演出這種難得一見的暝尾戲,歡迎民眾養精蓄銳、準備提神飲料觀賞暝尾戲重現江湖。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