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統戲曲
如何欣賞傳統戲曲

台灣傳統戲曲涵蓋文學、音樂、舞蹈、美術及工藝等多項元素,是結合多種藝術於一體的綜合表演藝術,也是台灣常民生活文化、藝術的結晶。

傳統戲曲可分為由「人」所扮演的「人戲」,以及由「戲偶」所表演的「偶戲」;其中人戲又可區分為「大戲」和「歌舞小戲」兩大類型,「大戲」是指由演員扮演戲劇角色,代言劇中各種人物,並藉由前後場演員與樂師配合,其戲劇情節結構完整,藝術形式周全,如亂彈戲、歌仔戲、九甲戲等劇種;「歌舞小戲」則是指劇情簡單、裝扮、曲調、劇場簡易的歌舞藝陣,其表演人數較少、內容載歌載舞,且情節較為簡單,它的表演雖具有戲曲的特質,但又不如大戲演出形式完整,台灣的歌舞小戲有車鼓戲、牛犁陣、桃花過渡、客家三腳採茶戲等。「偶戲」是以操弄「戲偶」表達戲曲情節的戲劇,除了以木偶、布偶或皮偶演出,特重操偶技巧和唸白之外,其他的表演幾乎和大戲一樣,台灣的偶戲有布袋戲、皮影戲和傀儡戲。

無論大戲、小戲或偶戲,都是台灣珍貴的文化資產。台灣的大戲和歌舞小戲基本上都屬於「歌劇」型式,所謂「有聲皆歌,無動不舞」,意謂傳統戲劇的特色在於音樂、唱腔和身段做表。因此,演員的唱工、唸白,及動作、表情,都是觀眾欣賞的重點。現代戲劇(如電影、電視劇、舞台劇)的表演,除演員的演技之外,劇情發展與結局是觀眾觀賞的重點,而傳統戲劇的演出,觀眾通常都已經知道劇情內容及其結果,如梁祝、西遊記、三國演義等故事,都是眾所皆知的情節,而觀眾欣賞的重點並不在劇情或結局,而在於演員的唱工、身段、裝扮或操偶技巧及後場音樂。質言之,觀賞傳統戲曲可由唱腔與唸白、身段動作、音樂演奏及舞台技術等重點來欣賞台灣傳統戲曲表演藝術之美。

˙唱腔與唸白

傳統戲曲重要特徵即是以歌謠及唱腔來陳述故事的情節,所謂「有聲皆歌,無動不舞」、「合歌舞以演故事」,演員唱工就是欣賞傳統戲曲的基本要素,相同的曲調由不同演員詮釋就會產生不同的風格,因此演員的唱腔就是欣賞傳統戲曲的首要要點;其次,傳統戲曲語言通常親切自然且通俗易解;此外,戲曲台詞、唱詞中也經常出現民間俚語、諺語,以及句尾押韻的「四句聯仔」,更能呈現台語之美。

偶戲演出所有角色的唱腔、口白都是由主演者一「口」包辦,因此生旦淨末丑各種角色的五音分明乃是表演的一大特色,由此可見發聲技巧、音色、咬字也是偶戲演出的重點,所謂「一聲蔭九才,無聲毋免來」、「一口說出千古事,十指能操百萬兵」正是說明主演者聲音的重要性。偶戲演出是由主演者擔任所有角色之唸白,按照劇中角色性別、年齡、性格及情境之不同,使用不同的聲腔;而不同人物所使用之台詞亦有所差異,例如小生、小旦講究文雅端莊,淨角力求粗獷豪邁,丑角則著重幽默逗趣。劇情中也經常運用唸詩、作對、猜謎方式以及說理情節,所以演師也必須具備深厚的漢學基礎,才能夠出口成章,使文詞優美、唸白典雅。

˙身段動作

戲劇演出的身段動作一般稱為「腳步手路」,例如南管七子戲、北管亂彈戲、歌仔戲等大戲,戲劇身段就是民族舞蹈的展現,從演員的舉手投足、整冠亮相、走位台步、表情神韻等都是觀賞的重點。

此外,偶戲的表演是以人托偶表演,因此操偶技巧就是觀賞的重點。由於戲偶本身沒有生命,演出時無法運用面部表情以及靈活的肢體動作,全仰賴演師精湛的操偶技巧賦予它靈魂,如何使戲偶神氣活現、栩栩如生,正是偶戲表演成敗的重要關鍵。

˙音樂演奏

台灣傳統戲曲音樂主要是以漢樂伴奏,而各劇種所使用的曲調、音樂也各自不同。傳統戲曲稱伴奏樂隊為「後場」,戲曲俗諺說:「三分前場,七分後場。」意謂後場樂隊比前場演員還要重要;「無後場行沒腳步」,表示演員的台步是根據後場伴奏而走,缺乏後場便無法走台步,可見後場在戲班中具有舉足輕重之作用,因此音樂演奏的技巧也成為傳統戲曲的欣賞重點之一。戲曲音樂包括唱曲伴奏、過門、背景音樂等,觀賞一場表演就相當於欣賞一場音樂會。

偶戲的表演除仰賴主演者五音分明的唸白及操偶者生動靈活的操偶技巧外,也須配合後場的伴奏,因此偶戲的後場音樂豐富,可謂是揉合各劇種音樂曲調之精華。而傳統戲曲的表演,配合戲劇情節的氣氛、演員的喜怒哀樂等情緒,也會藉由音樂伴奏來烘托氣氛、渲染情緒,觀賞者可欣賞戲曲音樂與唱唸文詞的結合。

˙舞台美術與技術

傳統戲曲的舞台美術有妝扮、戲服、道具和布景等要素,而舞台技術則包括燈光及音響二項,大戲的演出必須透過舞台、燈光、音響和其他舞台美術配合,才能營造出精彩的劇場氣氛,偶戲則揉合多項舞台美術於其中。

觀賞傳統戲曲,除欣賞演員或演師精湛的演技及搭配絕美的後場伴奏外,同時也在欣賞台灣傳統戲曲的舞台美術所呈現的台灣工藝美術之美。如大戲的臉譜妝扮是彩繪藝術的表現,戲服所呈現的是剪裁及刺繡的藝術,而雕刻道具配備如盔帽、鞋靴、道具等則是工藝作品的展現,布景則是彩繪藝術。其次,偶戲的傳統工藝之美亦是隨處可見,舉凡戲棚、戲偶雕刻、臉譜彩繪與服飾均是藝術的表現,而布袋戲頭盔製作更是融合剪、糊、塑作等多項民俗手工藝,雕工精美的布袋戲彩樓可與富麗堂皇的廟宇殿堂媲美,服飾則具刺繡之美,從偶戲的戲偶及戲台的雕刻、臉譜和布景的彩繪,以及戲偶所穿戴的服飾、道具等,在在都是民間工藝、美術等藝術的表現。

在舞台技術方面,傳統戲曲表演因受舞台空間的限制,因此側重象徵性意義,所謂「千里路途三五步,百萬軍兵六七人」,就是傳統戲曲象徵性手法的最佳寫照。隨著時代的演進及「精緻化」的走向,各劇團在劇場的舞台燈光、音效等舞台技術的要求也隨之提升,以利於舞台氣氛的營造。

 

觀賞傳統戲劇表演同時也是欣賞一場音樂會,無論演員的唱腔,後場的伴奏、配樂,都是音樂的饗宴,此外,演員、戲偶的造型設計,服飾、頭盔、道具的製作是精美的民俗工藝作品;臉譜、戲偶、舞台布景是彩繪藝術;演員的唱詞、唸白,則是文學的表現,這些都是傳統戲劇的欣賞重點。

傳統戲劇融合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工藝等民間藝術,欣賞傳統戲劇表演,其實就是欣賞台灣民間的綜合藝術。欣賞台灣的傳統戲曲,可以了解台灣的人文、藝術特色,更能藉以體會台灣人民的價值觀和美學觀點。

 

〔本文刊於《傳藝》雙月刊第79期,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出版〕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