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
解決歌仔戲劇本荒的問題

歌仔戲原本沒有劇本,由於老藝人大多是「綁戲囡仔」出身,因為不識字,當然也就不需要劇本。一般歌仔戲在演出前,會由「講戲先生」講授劇情大綱並分派腳色,就讓演員上台自由發揮,這種「幕表戲」的演出型式,民間稱為「活戲」。而歌仔戲沒有劇本的特性,反而賦予演員最大的發揮空間,演員可以任意選擇對白、唱曲,隨興決定演出方式,只要劇情符合講戲大綱即可。因此傳統戲曲是屬於「演員制」並非「導演制」。活戲的表演型式具有自由、即興的特質,卻也因為沒有固定的格式而造成結構鬆散、內容粗糙的情形,且戲先生本身知識不足,所以經常出現朝代混淆錯亂、腳色人物張冠李戴的情節,發生「張飛戰岳飛」的情節。

「劇本化」似乎是歌仔戲未來必然的趨勢。目前中生代以後的藝人大多識字,新進演員則無法因應活戲的表演模式,而傳統戲碼愚忠愚孝、男尊女卑、怪力亂神的劇情也難被現代觀眾所接受,因此創新或改編劇本其實是刻不容緩之事,畢竟欠缺好的劇本,再優秀的演員也無法演出精采好戲。

自一九七○年代起教育廳、北高教育局和地方戲劇協進會曾經出版傳統戲曲劇本,但因其以國語編寫,內容又充斥教條式的封建思想,民間劇團幾乎只在地方戲劇比賽時才會援用。近幾年教育部也有舉辦傳統戲曲劇本的徵選比賽,卻因知情者少且獎金太低,參選者並不踴躍,許多劇團因而轉向大陸購買劇本,本土創作反而闕如。

為解決歌仔戲劇本荒,我認為文建會或國藝會、傳藝中心,應以重金徵選傳統劇本,將入選作品提供民間劇團使用。欠缺劇本是所有劇種、戲班共同的困境,而民間戲曲劇目原本就能相互援用,因此這是一魚多吃的方法,但為避全國各劇種、戲班都演出相同的劇情,應允許不同劇種、戲班改編內容,如此既能使民間劇團有新戲,又能兼顧各劇種之差異性,發揮不同戲班之特色。

目前政府補助民間劇團的表演活動,未必能提昇劇團演出品質,且經常因無法預測新戲品質而補助不入流的製作。假如政府能提高獎勵,徵求傳統劇本,不但可以嘉惠眾多的傳統劇團,更能提昇傳統戲劇的可看性。

 

〔本文刊於自由時報 2003 年 1 月 1 日第 40 版〕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