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
台灣最會哭的女人-歌仔戲苦旦廖瓊枝

歌仔戲名伶廖瓊枝女士是台灣最傑出的苦旦之一。她的唱腔悠美、演技精湛,尤其擅於演唱哭調。「哭調」是早期歌仔戲的重要曲調,也是歌仔戲音樂的主要特色。特別是內台與電台歌仔戲,沒有一般野台戲的結局必須是大團圓、好彩頭收場的限制,因此大量使用哭調,演出時經常是台上台下哭成一片。當時內台歌仔戲演出前的踩街宣傳,廣告詞中總會提醒「查某人來看戲要多帶幾條手巾」,戲院老闆不但賺足銀子,也賺人熱淚,觀眾則是花錢。

音樂風格反映時代背景與人民生活,歌仔戲哀怨動人的哭調,其實是反映當時台灣人的悲情與苦悶,而藉由哭調渲洩內心的鬱卒,因此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成為歌仔戲的重要曲調。所以「哭調」唱出的是台灣的滄桑和人民的哀怨。

聆聽廖瓊枝的哭調,如泣如訴,扣人心弦,令人迴腸盪氣,悲從中來,因此廖瓊枝被譽為「台灣最會哭的女人」。廖瓊枝「會哭」,其實是源自她那淒涼坎坷的身世,歷盡人世滄桑,嚐遍人間苦楚,使廖瓊枝演唱哭調時的真情流露表達自然,彷彿是對命運的控訴。

一九三五年,廖瓊枝出生於基隆廟口附近一個貧困的家庭,她的誕生並未給家裡帶來期待與喜悅,由於父母雙方家世相差懸殊,父親林姓家族是基隆的名門望族,母親卻是家世卑微的貧窮女子,在祖父母的堅決反對下,父親被迫另娶名門閏秀,廖瓊枝就成為沒有父親的私生女,棄婦和孤女共組一個沒有男人的家。在保守的傳統社會中,未婚生子必須忍受多少壓力,母親從此悶悶不樂鬱鬱寡歡。

四歲那年,廖瓊枝的母親在龜山島附近遭船難喪命,結束了無奈的一生,從此孤苦無依的廖瓊枝就由外祖父母撫養。

一九四四年美軍轟炸台灣,廖瓊枝祖孫被日本政府疏散到員林鄉下,由於營養不良衛生又差,祖孫三人先後感染瘧疾幾乎喪命。終戰之後,祖孫搬到圓通寺附近居住,不久祖父割舌自盡,留下廖瓊枝與祖母兩人相依為命。

七十幾歲的老祖母為了撫養孫女,只好為人幫佣洗衣維持生計,祖孫兩人常因三餐不繼,以摘食野菜糊口,廖瓊枝也經常帶著便當盒,赤腳步行到艋舺阿姨家請求接濟,每當路經附近公墓,都感到非常害怕,但飢餓總是戰勝恐懼,廖瓊枝就在飢寒交迫、形同乞丐的日子裡度過她的童年。

十一歲(一九四五)那年,祖孫兩人因無以維生,就遷居到艋舺西園路,由於沒錢租房子,只好委身在破舊的臨時工寮,沒錢買米菜就到市場撿拾腐爛的菜葉回去煮食。廖瓊枝一生惜福感恩,就是因為那段貧苦的童年使她更懂得珍惜當前所擁有的一切。

為了貼補家用,廖瓊枝必須沿街叫賣枝仔冰,當天氣炎熱,冰棒融化,她就趁機舔上幾口,滿足一下清涼甜蜜的滋味。此外,廖瓊枝曾經賣過油條、紅豆湯,也經常在廟會遶境時充當扛旗、敲鑼陣頭的臨時工。

一九四五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在日治末期,被禁演的台灣戲劇,再度恢復生機,不僅野台戲、內台戲風行,民眾也組成許多業餘子弟社團,演唱傳統戲曲。當時艋舺有一個歌仔戲子弟社,團名為「進音社」,廖瓊枝販售枝仔冰時常常行經此地,她總是羨慕地站在一旁觀看他們練唱、排戲,不久她也學會哼唱幾句,當時廖瓊枝還曾經改編歌詞,責罵無情的父親,這是廖瓊枝與歌仔戲的第一次接觸。

十三歲(一九四七)廖瓊枝到艋舺一家玻璃瓶工廠作工,同時加入「進音社」學習歌仔戲,她認真學戲努力排演,期待粉墨登場時,能得到一雙戲館所送的繡花鞋,但就在登台前夕,廖瓊枝因工作不慎,雙腳燙傷無法登台演出,不但期待已久的繡花鞋幻想成空,廖瓊枝與歌仔戲也錯身而過。

當時年邁的祖母因營養不良,操勞過度,因而久病不癒,廖瓊枝經常到廟裡祈求神明庇佑祖母健康,不要再奪取她唯一的依靠,十五歲那年,與她相依為命的祖母還是撒手人寰,廖瓊枝孑然一身,徹底孤單了。

為了生活,她跟隨藥商巡迴賣唱以工資換取食宿,不料陰雨連綿,藥團無法出外賣藥,廖瓊枝因此積欠一筆食宿費用,無以為生的廖瓊枝,透過同事的介紹,過繼給一位婦人當養女,幾天後她發現義母原來是妓院的老鴇,廖瓊枝急忙逃離火坑,卻因而積欠更多的債務。

十七歲,廖瓊枝因無力償還欠債,只好將自己「綁」給「金山樂社」當童伶。當時的「綁戲囝仔」都是因為「父母無聲勢」才會「送子去做戲」。戲班的孩子不但要學戲,也要服侍戲先生的生活起居,還要做雜役、跑龍套,學戲過程中,每出差錯都會遭到毒打,每當她遭受欺淩,廖瓊枝就會藉著生火燒水的機會,向灶君哭訴心中的委屈,孤苦無依的孩子除了神明,還能向誰傾訴?

日子在四處流浪演出中度過,廿十歲(一九五四年)綁戲期滿前夕,廖瓊枝再也無法忍受老闆娘的淩虐,她逃離金山樂社進入「瑞光劇團」演外台戲,廿二歲(一九五六年)廖瓊枝加入「龍霄鳳劇團」,跟隨陳秀鳳女士學苦旦,從此唱腔、身段、演技更為純熟,廖瓊枝的名氣也愈來愈響亮。兩年後由於大女兒體弱多病,影響表演情緒,廖瓊枝只好帶著女兒重回瑞光劇團演出外台戲。

五○年代之後,廣播電台成為台灣最普及的傳播媒體,而歌仔戲正是當時最流表演藝術,因此許多廣播電台均有錄製歌仔戲節目。廿五歲時,廖瓊枝加入「汪思明廣播歌仔戲劇團」,並在中廣、警廣、中華電台演唱歌仔戲。第二年,廖瓊枝「轉台」到民生電台,與「黑貓雲仔」搭檔演唱廣播歌仔戲。由於廣播歌仔戲並沒有身段做表,因此特重唱腔悠美、唸白清晰,廣播電台的歷練,使廖瓊枝的唱工、口白更臻完美,也使她成為歌仔戲的紅星。

廿九歲(一九六三年),台南「牡丹桂」劇團,應聘到東南亞演出,廖瓊枝也被網羅進入牡丹桂,遠赴星馬地區巡迴公演,且在當地造成轟動,至今廖瓊枝在東南亞仍有許多戲迷。

一九六四年甫自東南亞回國,廖瓊枝便加入「新琴歌劇團」,並為劇團排演新戲,第二年再邀至「民聲歌團」擔任苦旦腳色。一九六七年(三十三歲),廖瓊枝自組「新保聲歌劇團」,由於演員陣容堅強,不久也廣受歡迎。有一回,劇團因為演出噪音干擾某官員而被警察勒令停演,結果「做戲的要煞,看戲的不煞」,觀眾為了看戲,竟然合力將戲棚扛到對街繼續演出,廖瓊枝「扮戲扮到予人扛戲棚」事件,也成為歌仔戲的奇聞盛事。

三十四歲那年,廖瓊枝結束一段失敗的婚姻,獨自撫育四個子女。一九六九年,受中視小明明邀請,開始嘗試演出電視歌仔戲。七○年代之後,政府厲行推行國語政策,對台灣傳統戲曲帶來莫大的打擊,此外,社會型態的轉變和電視媒體的普遍,也對歌仔戲造成致命的衝擊。一九七四年,廖瓊枝為了撫養子女維持家計,遠赴美國紐約擔任製衣工人,半年後因胃病返台。一九七五年,又隨蕭守梨等藝人赴菲律賓公演。嗣後,在現代科技文明膨勃發展下,台灣創造了經濟奇蹟,卻遺棄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傳統表演藝術生存空間日益狹窄,歌仔戲演出機會也愈來愈少。

一九八七年(五十三歲),廖瓊枝應聘至台北市社教館教授歌仔戲。次年,榮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一九八九年,結合社教館歌仔戲研習班學員,組成「薪傳歌仔戲劇團」,因法令規定,團長必須具有高中以上學歷,劇團因此無法登記,只好以人頭掛名。薪傳劇團草創初期,沒有排演場所,只能到處打游擊借場地,成為遊牧族群。同年,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舉辦歌仔戲研習班,聘廖瓊枝擔任教席排演《陳三五娘》。

一九九○年,於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擔任歌仔戲示範講座。並與陳美雲在實驗劇場劇場演出《陳三五娘》。同年,應宜蘭縣立文化中心之聘,錄製歌仔戲唱腔、身段示範錄影及錄音帶。並參與中視黃香蓮歌仔戲演出。九一年,擔任台大歌仔戲班、文化地方戲劇研究社指導老師。九二年起分別在宜蘭縣立「蘭陽戲劇團」及汐止崇德國小、台北金華國小、高雄南方文教基金會、永和秀朗國小等地傳授歌仔戲。在台灣歌仔戲發展史上傑出的歌仔戲藝人不勝枚舉,廖瓊枝不一定是最優秀的藝人,但對歌仔戲的薪傳與推廣截至目前為止廖瓊枝的貢獻最為卓著。

九三年,廖瓊枝與陳美雲、林美香在國家劇院聯合演出《陳三五娘》,並於總統府音樂會,演出「益春留傘」折子戲;九四年,率薪傳劇團赴紐約、休士頓表演,同年再與陳美雲於社教館合演《山伯英台》。同年,復興劇校歌仔戲科成立,廖瓊枝被聘為專任教師。九五年,薪傳劇團租得排演場地,並正式開館。

九六年二月,廖瓊枝與薪傳歌仔戲團的團員同台,在台北社教館作告別舞台演出,今後,廖瓊枝將全力投入歌仔戲傳承工作,為歌仔戲培育更多的表演人才與觀眾。

台灣俗語「戲無情,賊沒義」,意在詆毀演員習慣於舞台上的悲歡離合,總是比較無情。但從廖瓊枝的作為,我們看到民間藝人的理想性格,為了傳承、推廣歌仔戲,不辭辛勞四處奔波,堅持闡揚歌仔戲的薪火,廖瓊枝的成就其實不僅是在舞台的技藝,更值得尊敬的,是她為歌仔戲薪傳所作的奉獻。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