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戲曲
認識台灣的熱門音樂

北管戲曾經是台灣民間最風行的傳統戲曲,因此台灣俗語有「吃肉吃三層(五花肉),看戲看亂彈」之說。北管音樂熱鬧喧騰,唱腔高亢激昂,使用大鑼、小鑼、響盞、鐃鈸等打擊樂器,因此形容北管音樂就是台灣的熱門音樂,而且是重金屬音樂,實不為過。

由於音樂風格喧囂激昂,非常符合民間廟會慶典所需要的熱鬧氣氛,因此自清代中葉以來,北管戲曲就流行台灣各地,成為台灣民間最盛行的傳統曲藝,不但職業劇團眾多且子弟軒社(業餘社團)林立。至今北管戲曲仍被視為最正式隆重的酬神戲劇,民間婚喪喜慶、節令廟會都以北管作為慶典音樂,而台灣的酬神演劇活動,無論聘請任何劇種,在演出之前,一定要先表演一段北管扮仙戲,再演出正式戲碼,可見北管戲曲在民間的重要性。

蘭陽平原自漢人入墾之後,各種民俗曲藝即匯集於此。相傳在清道光年間,有戲先生簡文登從彰化到宜蘭開班授徒傳習北管,自此北管曲藝流傳蘭陽,由於北管盛行蔚為風潮,社會各階層仕紳富商、平民百姓,莫不競相參與組織社團,這些子弟軒社分為西皮、福路兩派,各據角頭相互較勁。當時西皮派分布在沿海一帶,而福路派則多集中在平原、近山地區,彼此對立壁壘分明。自清同治年間起,兩派子弟更時而發生械鬥,成為全世界罕見的音樂派系爭鬥事件,史稱為「西皮福路之爭」。而械鬥的原因並非為了爭奪政治權利、經濟利益,更不是基於保國衛民的民族大義,而是基於樂派不同引發百年的械鬥事件,古今中外歷史上僅此一樁。

在宜蘭地區北管戲曲是民眾生活的一部分,早期農村青年以參加北管軒社為榮,北管子弟社團多達八十餘團,至今職業劇團仍有「日演北管、夜演歌仔戲」之習,而廟會遶境、喪葬祭典,北管更是必備的陣頭。子弟軒社中尚有總蘭社、福蘭社、敬樂軒、暨集社等社團,能表演北管子弟戲,可見北管戲曲在宜蘭之熱絡。

由於社會型態的轉變,台灣的北管戲曲雖然曾經盛極一時,但終究抵不過時代的變遷而瀕臨絕響。全國職業北管劇團僅存一團,多數子弟軒社淪為喪葬陣頭,固定演出子弟戲的軒社不出三團。

我們深知在現代社會中要推廣、傳承北管曲藝有其實際上的困難,單就北管的特殊語言就讓觀眾不知所云,而台灣西化的音樂教育、傳統藝術的斷層、社會型態的轉變、休閒娛樂的多元等眾多因素更增添北管曲藝發展的困難度。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的「北管戲曲錄音計劃」,基本構想是要將宜蘭地區所流傳的北管戲曲音樂作錄製保存,但由於內容繁雜,限於經費、能力未能蒐盡,因此僅就北管西皮、福路兩派最具代表性的音樂曲調、樂器、戲碼作錄製,這套北管 CD 的發行是側重教育義意,主要在介紹西皮、福路的重要音樂,使民眾認識北管曲藝,欣賞北管音樂,並比較西皮、福路的特色。

北管錄音計劃的執行,必需感謝宜蘭縣各北管軒社老藝人的全力協助,在北管瀕臨失傳的今天,他們不再懷有西皮、福路的門戶之見,而變成相互協助、惺惺相惜,在老藝人身上再度展現傳統北管子弟那種「輸人不輸陣」「基於興趣樂於奉獻」的子弟精神。沒有他們的義務「相挺」、熱忱「贊助」這套北管音樂帶將永遠無法完成。

其次必需感謝計劃協同主持人許文漢先生的全力投入,許先生本身就是北管子弟,自幼參與北管社團,對北管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因此可以堅持理想、不求代價的執行計劃。從邀集全縣不同軒社藝人、聯絡協調錄音工作、策劃排練、化解歧異、校訂劇本,並親自演奏,由於他的努力讓本計劃得以進行。

本計劃的完成是許多幕後英雄共同努力的結果,感謝顧問莊進財先生提供建議,惠予指導;博物組承辦人詹秋芬小姐的行政協助,控制工作進度及後製工作;計劃專任助理葉存嬌小姐基於對北管的熱愛全職負責聯絡協調及各項庶務工作,並全程參與排斥練錄音;兼任助理曹頤和小姐文案整理、編撰;總蘭社黃茂琳先生、王秋明先生、蘭陽戲劇團朱作民先生熱情參與計劃,義務提供各項協助;鉅業音響吳燦英夫婦全力配合,在此一併致謝,由於他們的辛勤付出,才使北管錄製計劃得以圓滿完成。

未來我們不知道北管戲曲將會如何,或許我們終究無力挽回北管曲藝在時代的演進下消逝,但至少經由我們的努力,能為宜蘭的北管戲曲留下一段記錄,希望這套北管音樂帶能為曾經在台灣民間流傳近三百年的北管曲藝留下歷史的見証。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