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
沒有結局的結局-評黃香蓮歌仔戲《青天難斷》的新嘗試

台灣傳統戲劇通常是以圓滿結局收場,雖然真實的人生總有許多殘缺與遺憾。善良之人有可能窮苦潦倒;邪惡無恥之徒也許位居高位;兩情相悅也未必能白頭偕老,但在傳統戲劇中是不會產生沒有結局或善惡無報的結果。觀眾在期待實踐公義原則的預期心理下,劇中人物必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情人務必終成眷屬,十年寒窗也一定要考取功名才符合社會公理。否則散場時可能會發生「做戲的要煞,看戲的不煞」的情形,因此戲劇最後「沒殺奸臣給人看,觀眾是不願散」,民間演劇習俗在終場時還要出「尪某對」,由小生小旦一齊出場謝幕,象徵闔家團圓才算功德圓滿。

戲劇反映人生,也反映人民的價值觀,傳統戲劇幾乎沒有以悲劇收場,象徵民眾追求圓滿公義的普遍心理。劇中人即使生前無法伸張冤屈,死後都要化成厲鬼報復;山伯英台縱然今生未能結為連理,死後也要變成彩蝶雙宿雙飛;哪叱雖然削肉還母刻骨還父壯烈犧牲,但最後還是要羽化成仙觀眾才肯罷休,戲劇的結局不會出現人世間的不圓滿,反正「戲不夠,仙來湊」,無論如何都要實現因果報應以大團團收場才有交代。觀眾不能接受有缺憾的結局,更無法想像沒有結果的結局。黃香蓮中視歌仔戲劇團的《青天難斷》打破傳統常規竟以沒有結局收場,可謂歌仔戲的「叛變」之作。

《青天難斷》民間劇團通稱為《秦香蓮》或《陳世美反奸》,屬於包公案中的一折。原本劇情是描述新科狀元陳世美為了功名利祿,拋棄糟糠之妻被招為駙馬,當秦香蓮攜兒帶女千里尋夫至京城,不料陳世美非但不肯相認且欲殺害妻兒以絕後患,最後經包公伸張正義才得以將陳世美以虎頭鍘正法。陳世美與秦香蓮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陳世美在民間已成「負心漢」的代名詞,包公也被視為鐵面無私不畏強權的表徵。而在《青天難斷》劇中,陳世美卻被塑造成一個身不由己的悲劇角色。在改編劇本中,編劇以同情的心態體諒陳世美左右為難的處境。畢竟皇命難違,功名利祿人之所趨,陳世美既不敢逆旨抗命,又不願離棄妻兒,心中的無奈可想而知,所以,經過改編之後的陳世美,雖然拋妻棄子卻較合乎人性。

沒有結局也許就是最好的結局,當東窗事發之後,代表法律尊嚴的包公,堅決要處死陳世美;而陳世美為光宗耀祖力求上進,最後落得欺君罔上背棄妻兒,為彌補過失而自願服刑是理性的象徵。太后因不願公主成為寡婦,力主赦免陳世美,更蠻橫的驅逐原配,代表人性的私慾。秦香蓮為了保全夫婿的生命,願意放棄告訴帶領兒女回鄉,表現純真的情感。劇情發展至此,儼然成為歌仔戲的「羅生門」,在情理法慾交錯中,令人無從取捨。最後代表威權的皇帝出場,按照傳統戲劇常理,本案必由皇上裁決收場,但令人拍案叫絕的是皇帝出場後,竟對觀眾說:「這是主權在民的時代,如何判決陳世美由所有觀眾決定」,引起現場一陣錯愕與驚嘆。雖然這種安排有時空錯亂的爭議,但卻非常符應民主社會的時代性,導演將問題丟給觀眾,賦予觀眾共同參與決定的權利,也留給觀眾一個思考和想像的空間。傳統戲劇從未有過這種公案式的收場,如何判決陳世美,不再由導演決定,而是交由觀眾自行決定,引喻政治權力不再由總統掌控,而是還諸於人民。

這是一齣沒有結局的歌仔戲,也正因為沒有結局,所以才有各種發展的可能性,這也是一齣具有時代意義的戲,因此每一個人都有權參與決策。假如我們想知道陳世美的下場如何,不必恭請皇上裁示,而是必須等待開票結果。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