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俗語篇
宜蘭俗語初探─漢人墾拓的俗語

【漢人墾拓的俗語】

乾隆卅三年(西元 1768 年),漢人林漢生入墾蘭陽平原,為噶瑪蘭人所殺。至嘉慶元年(西元 1796 年),漳州吳沙率領漳、泉、閩三籍移民,進入烏石港建立漢人在蘭陽平原的第一個據點頭圍(頭城),正式揭開漢族拓墾宜蘭的序幕。漢人拓墾宜蘭之後,以頭城為起點,逐漸向南拓展,至道光年間蘭陽平原大致開發,僅存近山地區尚未拓墾,於是同治年間由陳輝煌冒險入墾三星地區,至此蘭陽平原已完全被漢人開發佔據。漢人拓墾的過程充滿艱辛與危險,由宜蘭俗語中也反映當時漢族拓墾的艱苦歷程。

<三留二死五回頭> 
漢人進入蘭陽平原墾殖初期,由於交通不便、環境險惡,颱風水災頻頻,移民必須與大自然抗爭和原住民爭鬥,開發過程艱難困苦,因此漢人「開蘭」之初,十個移民平均只有三個留在宜蘭,二個犧牲生命,五個則回到原居地。至今宜蘭人仍保有拓荒者那種性格慓悍且刻苦耐勞的特性。

<爬過三貂嶺 沒想厝的某子> 
三貂嶺為昔日入蘭必經之地,當時山高險阻,交通不便,因此一旦越過三貂嶺進入蘭陽平原,就無法照顧家中妻兒。

<踢一下到叭哩沙去-盡尾去了> 
或說「跑一下到叭哩沙去」。叭哩沙即現在的三星鄉,原名叭哩沙喃,日據時代改稱叭哩沙。三星鄉開發較晚,當時對宜蘭人而言,叭哩沙就是很遙遠的地方,因此就以「踢一下到叭哩沙去」來形容踢到很遠的地方去。

<走到茅埔城-盡尾步了> 
茅埔城今屬冬山鄉得安村一帶,這是漢人最靠近泰雅族部落的村落,也是漢族開墾蘭陽平原的頂點,「走到茅埔城」表示已經走到盡頭了。

<查某子甘願斬給豬母吃 也不願嫁茅埔城> 
茅埔城因土地貧脊耕作不易,當地居民普遍貧窮困苦,因此民眾寧願將女兒剁給母豬吃也不願意讓她嫁到茅埔城去終身受苦。但也由於生活艱苦,茅埔城子弟大都勤奮刻苦,因此當地在企業界、教育界人才倍出。(資料來源/吳松合先生)

<起厝換吃飯> 
茅埔城地區因生活貧困,民眾大多居住茅草屋,每當村民需要建造房舍或修補茅草屋,鄰居朋友都會主動前來協助,但日後屋主也必需幫助別人修建房屋以示回報,這種互相義務幫忙的行為稱為「換工」,意即交換勞力而沒有報酬,換工時主人祇供應三餐,外加兩頓點心,因此幫人蓋房子只是換得吃飯而已,故言「起厝換吃飯」。

<要嫁芭樂林 愛佮鋤頭和扁擔> 
笆樂林(頭城白雅里)地多山丘,以種植果樹為主,因此女兒要出嫁到笆樂林,就必需附帶鋤頭和扁擔作為嫁妝,準備將來隨夫婿墾植果園。

<武荖坑大石鼓 阿兼城隋查某婿> 
武荖坑溪谷盛產大石塊,阿兼城(今屬冬山鄉東興村)則出美女,這是指兩個地區的特產。

「三留二死五回頭」、「爬過三貂嶺,沒想厝內某子」反映漢人入墾蘭陽的艱苦與危險;「跑到叭哩沙」與「走到茅埔城」則顯示當時墾拓的最頂點之處,又因茅埔城土地貧脊,所以會產生寧可將女兒剁給豬母吃,也「不嫁茅埔城」的俗語,深切地刻劃出茅埔城民眾生活窮困的程度。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