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信仰
台中新社九庄媽遊庄過爐儀式之研究
一、     緒論
1、新社概說
新社位於大甲溪中游,原屬泰雅族活動區域,除泰雅族之外,新社也是平埔族巴宰海(pazeh)樸仔籬社群居住地,族人則自稱「噶哈巫[1]」。新社地名是來自平埔族遷徙至此新建番社故名。乾隆年間客籍移民進入石岡地區與平埔族混居,並以土牛為界與泰雅族對抗,迫使泰雅族逐漸退入山區,至道光年間平埔族遷移到埔里地區,新社原為山頂社(santonton)舊址。[2]
新社初期漢族移民是以客家族群為主,「移入者以潮州府包括大埔、饒平、詔安、蕉嶺、梅縣等第一來客家人為多[3]」。由此,新社地區的族群包含泰雅族、平埔族及客家族群。由於漢人的入侵,泰雅族退入山區,而平埔族則遷移到埔里。
新社是「典型之農業鄉,居民均以務農為業,尤以種植高經濟性之果樹為本地一大特色,生產水果以種植葡萄、枇杷、柑桔、梨及菌菇類為大宗。[4]」近年來則以種植花卉聞名,此外,新社是台中重要觀光區,各式景觀餐廳、觀光農場林立,由於景色優美、農產豐富,因此每逢假日總是吸引許多觀光客前來旅遊休憩。
 
2、  新社九庄媽之源起
新社九庄媽之源起按《新社鄉誌》記載:
 
    二百多年前,一位家住新社村的樟腦工,到東勢石壁坑(今明正里)製樟腦油,有一天下大雨,他跑到一間無人居住倒塌的破屋避雨,發現有尊神像正在淋雨,他將神像收起,待雨停後他在工作的地方旁邊,搭建一座茅屋,把神像擺入供奉,早晚上香奉茶。後來他回到新社村,也把神像迎回家中供奉,那時新社仍是草創時期,有些山胞出沒割取平地人頭祭祀,傳說有一次山胞出草,新社村十多個小孩同在一處玩耍,幸九庄媽顯靈保蔭,才使小孩幸免於難,事情傳開後,新社鄉各村爭著供奉,經協商後決議由人口數集中的九庄輪流供奉,一年一換。[5]
 
按《新社鄉誌》之說,新社九庄媽之源起,是由製樟腦工人在東勢所拾獲被棄置之媽祖神像,最初在其工作處建茅屋供奉,爾後才迎回新社家中奉祀。而九庄媽成為新社共同之信仰,乃因媽祖顯靈援救遭逢原住民出草的孩童。由此見媽祖在新社已非原本的「海神」信仰,而是因新社之地理環境,成為護祀漢族、對抗原住民之族群守護神,至於九庄輪值之原因,乃因「人口數集中」之故。
由此觀之,新社九庄媽原為私人供奉復轉成公眾奉祀,九庄媽也由航海神轉為地方守護神。
第二種說法則是:九庄媽神像是在北港雕塑,再到石岡鄉龍興宮食水嵙媽處開光點眼[6]。石岡食水嵙龍興宮「創建於清光緒3年(1877)」[7],是台中山區重要媽祖廟,食水嵙開光點眼,則與食水嵙龍興宮關係較密切,至於雙方的關係,林美容在《台中縣新社鄉九庄媽信仰調查計畫》報告書中論述其關係有3種可能:
 
1、食水嵙媽是九庄媽的外家(娘家),故有刈香之舉。
2、食水嵙媽是「人客」(客人),故陪伴九庄媽遊庄。
3、兩者指是姐妹關係,不是刈香是會香[8]。
 
林美容採信「認」外家之說[9]。如承上所述,九庄媽是在北港雕塑,在食水嵙媽處開光點眼。開光點眼是神像奉祀前必辦之科儀,象徵神明附靈、啟用,尤其是廟宇舉行醮典期間有眾多神祇前來「鑑醮」,許多新雕神像會藉此盛大醮典進行開光點眼,但並非分靈之意。如第二種說法成立,則九庄媽是信徒在北港新雕之神像,在食水嵙媽處開光點眼,因此九庄媽並非食水嵙媽之分靈,而是獨立、新塑之媽祖。
第三種版本是根據日治時期增田福太郎著日文版《台灣的宗教》之說:「據今百餘年前,開墾當地的人氏彭財振,從北港街迎回媽祖令旗祭祀,以致免於番害,之後的發展是恭迎神像在信徒家中巡迴擺放,最終還是希望能建立廟宇。」[10]此文中雖未標明所言之媽祖是九庄媽,然新社奉祀媽祖除九庄媽之外,只有水底寮東興宮,但東興建廟是在大正9年(1920),大正11年(1922)竣工,與《台灣的宗教》所言「據今百餘年前」(約清乾隆~嘉慶年間),時間不符,且與「恭迎神像在信徒家中巡視擺放」之方式不符,因此書中所言之媽祖可能就是九庄媽。
如按此說則九庄媽之由來約在清乾隆至嘉慶年間,由當地彭財振氏從北港迎回媽祖令旗祭祀,因能庇佑百姓免於「番害」,故塑造神像,輪流供奉於信徒家中,如此說成立,則九庄媽是源自北港媽的令旗轉化而成,九庄媽與北港媽關係反而比較密切。
由於欠缺詳實文獻紀錄,對於九庄媽之緣起並無確切根據,然按以上三說則可歸納:九庄媽奉祀約在清乾隆末年到嘉慶初年之間;起初可能是由私人奉祀,爾後才成為公共信仰;而九庄媽之興起乃是由於保護漢人免於番害。
 
3、  遊庄與過爐之釋義
台灣民間宗教活動有許多種祭典型態,例如:進香、割火(或稱割香、刈香)、遶境、請媽祖或請王、過爐、暗訪等。其中進香是指神明到外地拜訪友廟,雙方是對等之朋友關係,因此又稱為「會香」,兼具神與神、人與人的交流、聯誼功能。
割火、割香通常是指分靈的神明回祖廟,或小廟到大廟舀取香火,以示靈氣的延伸、複製。其關鍵在於舀取香火之行為,一般割火時會由分靈廟或小廟攜帶火缸、香擔,到祖廟或大廟掬火帶回本廟,象徵香火之分享。
遶境或稱出巡、溫莊、遊庄,是指神明巡視轄區,神明遶境的範圍在所屬祭祀圈,不可越界。例如北港媽祖遶境,就在北港地區,新社九庄媽遊庄就在輪值的九個村庄巡遊,南部地區有時也會將遶境稱為割香,但其實並無實際的割火儀式。
過爐則是指更換爐主的儀式,信徒組織神明會(如大媽會、二媽會),定期以擲筊方式,獲得最多次「聖杯」者擔任正爐主、副爐主,負責當年祭典活動或迎請神尊回家供奉,任期屆滿之後再以擲筊方式產生新爐主,由原任爐主家迎請神尊到新爐主處的過程就稱為「過爐」。例如:新社九庄媽、雲林六房媽,每年舉行更換爐主,供奉處所的儀式,均屬「過爐」。有些地區則直接稱為「交換爐主」。
請媽祖則是舉行醮典、廟會時,迎請友廟神明前來鑑醮、參與遶境,或邀請「來看戲」的行為。例如西港香第二天前往鹿耳門天后宮「請媽祖」前來參與醮典,各地王船醮第一天都會前往海邊、河邊迎請「客王」前來執行代天巡狩,新社九庄媽過爐時也要迎請食水嵙媽祖前來陪伴遊庄。
暗訪則專指神明在夜間出巡活動,「暗」即指夜晚,民間俗信孤魂野鬼只會在夜間出現,因此在晚上進行暗訪,以掃除地方上的邪靈惡煞,其意義相當於人間的一清專案掃黑行動。神明的暗訪有固定式、非固定式兩種。如台北霞海城隍暗訪、青山王暗訪是定期暗訪。彰化鹿港的王爺暗訪則屬非固定暗訪,指在地方不平靜或有意外事件時,才會執行暗訪。
遶境、進香、割火、過爐、暗訪等儀式有時會合併舉行,例如「大甲媽祖遶境進香」,進香是指大甲媽前往新港的過程,遶境則是大甲媽回來遊行巡視大甲地區的部分。白沙屯媽祖則有進香、割火與遶境三種儀式,前往北港沿途停駕、駐駕是屬進香,抵達北港朝天宮次日舉行割火(台沙屯近年稱之為「合火」),回駕第二天則進行遶境。
新社九庄媽過爐遊庄則包含請媽祖、過爐、遊庄(遶境)三項儀式。
 
二、     九庄媽的輪值庄頭與組織
1、九庄媽輪值的庄頭
九庄媽顧名思義原本是由九個庄頭輪流奉祀,包括新社、山頂(今中正村)、畚箕湖(今月湖村)、大南頂(今大南村)、土城(今月湖村)、馬力埔(今永源村)、巴樓店(擺頭店,今復盛村)、鳥銃頭(今復盛村)和水底寮(今東興村)等九個庄頭。[11]
約在清同治年間,水底寮退出九庄媽,成為八庄輪值的情形,後來由人口最多的新社多輪值一次,恢復九年輪一次的情況。
至於水底寮退出的原因,一般說法都是因水底寮民眾「對九庄媽無禮」而被排除輪值[12]。據傳某年九庄媽輪值到水底寮,因下雨導致安奉在戶外臨時神壇的九庄媽被雨淋濕,引發眾人不滿,認為水底寮村民對媽祖不敬,因此被取消資格。按林美容之調查結果,水底寮的退出,是因水底寮本身自己有媽祖廟,且有「區域領導勢力與經濟利益的較勁」。[13]無論原因如何,目前九庄媽事實上是由八庄輪流奉祀,新社則輪值兩次。
 
2、值年村庄與值年爐主
新社九庄媽輪值的順序依序為:新社(一)、山頂、畚箕湖、大南、新社(二)、土城、馬力埔、擺頭店、鳥銃頭。每年輪值一庄頭奉祀九庄媽。[14]
與台灣各地相同,地方祭祀費用多由祭祀圈內民眾分攤,其收取金額有依戶收費或按丁口收費兩種形式。收取丁口錢、戶錢向來被視為公共事務,除非守喪期間可免除繳費,否則一般民眾都會樂於繳交,不願繳交費用者則會被視為「公敵」、「頑劣分子」,因此即使是其他宗教信徒,也會繳丁口錢。
九庄媽輪值之庄頭各設有爐主、副爐主各一員,頭家數十人不等。這些成員就是九庄媽過爐、遶庄的基本執事人員,也是九庄媽信仰活動的主導者,負責九庄媽過爐、遶境的各項工作,也要負責在九庄媽過爐期間聘請戲班,演九庄媽戲酬神。
爐主、副爐主、頭家的產生,通常都是以擲筊方式選拔,擲得最多次「聖杯」者擔任,任期以一年為期,民眾都認為,為神明做是將得到神明庇佑,因此總是樂於參與「搏爐主」,如能幸運搏得爐主,則認定是「神意指示」,能獲得神明欽點擔任頭家爐主,更是莫大光榮。
由於九庄媽並無固定廟宇,沒有常設性的董事會、管理委員會,因此輪值庄頭所選出的爐主、副爐主和頭家便成為九庄媽祭典活動的實際執行者。
 
3、大旗鑼鼓班組織
除了頭家、爐主之外,為了因應九庄媽祭典,每個庄頭都設立大旗鑼鼓班,這些鑼鼓班後來逐漸停擺直到民國86年(1997),由鄉公所補助才又恢復運作。各庄鑼鼓除了在九庄媽遊庄或過爐時擔任神明護駕前樂團之外,如有鄰近庄頭慶典、友廟廟會或喪葬禮俗時也會出陣表演。
新社各庄的大旗鑼鼓班成員多為老人家,其組織目的主要在「湊熱鬧」,成員參與動機則基於信仰因素,屬於社區信徒自發性、業餘音樂團體,演奏的音樂則是以鑼鼓樂為主。
 
三、     九庄媽過爐之流程
九庄媽過爐遊庄之過程,主要包括「搏爐主」、「請媽祖」、「遊庄」、「過爐」四大儀式。
 
1、          搏爐主
爐主是經由擲筊方式產生,由擲得最多次聖杯者擔任,九庄媽值年爐主可將九庄媽迎回家中奉祀一年。
搏爐主的時間除大南庄在農曆九月十五日之外,其它各庄均在農曆十月十五日(三界公生),由明年輪值的庄頭到九庄媽值年爐主家將九庄媽迎回本庄,由各戶家長分別執行進行擲筊,由擲得最多聖杯者為爐主,其次 擔任副爐主,其他則擔任頭家。爐主只有一位,副爐主則有一或四位,頭家則十到一百人不等。
除爐主、副爐主、頭家之外,輪值庄頭也要成立值年委員會籌備祭典事宜,在九庄媽遊庄、過爐活動中,分別執行任務編組,設置總務、公關、財務、場地規劃、祭典、神轎班、交通等職務,分工執行各項遊庄過爐事務。
 
  
2、          請媽祖
九庄媽遊庄的前一天,由值年爐主前往石岡龍興宮迎請食水嵙媽,一起參與九庄媽的遊庄活動,至於迎請哪一尊媽祖前往,則由爐主以擲筊方式決定。如當年食水嵙媽有到北港割火,並迎回北港媽到食水嵙作客,就會連同北港媽一併邀請到輪值九庄媽之庄頭「看戲」。
 
 
請客神參與遶境、鑑醮、看戲是民間廟會普遍現象,其中迎請的對象未必是相同的神明,質言之,王爺亦可迎請媽祖去作客,媽祖亦可迎請上帝爺來作客,彼此是朋友關係非尊卑、主從關係,對信徒而言愈多神明參與,能得到神明更多庇佑。
林美容《九庄媽信仰調查計畫報告書》中提及:
 
民國35年(1946)山城旱災,食水嵙媽曾遊庄,所至之處即下雨,因而解除旱象,但從此食水嵙媽大興,但食水嵙媽從此只遊食水嵙本庄。[15]
 
石岡食水嵙媽是山城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且神威顯赫。由於食水嵙媽祇遊本庄不再巡遊整個山城地區,因此九庄媽遊庄時就迎請食水嵙媽前來參加遊庄。請媽祖行為符合民間區域性廟宇神明出巡時會迎請當地大廟神明一起巡遊之習俗,例如陽明山地區各庄神明遶境時都會迎請關渡媽參加遶境[16]。
九庄媽請食水嵙媽不僅是參與遊庄,而且也「一起去看戲[17]」,可見其中聯誼的性質濃厚,並非分靈與祖廟關係。
 
3、          遊庄
所謂遊庄就是神明巡遊轄區,一般又稱為遶境、出巡、溫庄,是地方神明的年度例行性任務,在農曆過年前輪值庄頭的執事人員先到各庄協調遊庄路線,時間和參與的陣頭,遊庄前夕也要在所經路線貼香條,一則通知沿途信徒九庄媽遊庄時間,再則也作為遊庄之路標。遊庄之前,爐主會在庄頭廣場空地搭設臨時神壇,做為祭祀場所,方便各庄信徒參與祭典活動。九庄媽遊庄都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三至初六期間,以擲筊方式選訂一天,由輪值之庄頭主導巡視境內,各庄頭則以陣頭、神轎,迎接九庄媽前來遊庄。
遊庄的路線是以輪值庄頭為起點,繞巡八大庄,對信徒而言,神明遶境遊庄巡視庄頭,可以驅除邪煞安境護民,因此,九庄媽遊巡至每一庄頭,民眾都會在自家門前擺設香案祭拜媽祖,當九庄媽經過時焚燒金紙,燃放鞭炮以示歡迎。
各庄廟宇神轎、信徒則在庄頭入口迎接九庄媽,再加入遊庄隊伍,因此遊庄的隊伍就愈走愈長,九庄媽未經過的民家,也會聚集在庄內九庄媽經過的宮廟恭迎、祭拜媽祖,祈求九庄媽之庇佑。
各庄神明陪同九庄媽遊庄到輪值庄頭之後,九庄媽與各庄神明被一一請入臨時神壇安座,陪伴九庄媽過夜,第二天再返回各庄宮廟。
 
 
 
4、          過爐
過爐是更換爐主的儀式,所謂「爐」是指九庄媽的香爐,由值年爐主將九庄媽和香爐移交給下任爐主,九庄媽遊庄後第二天清晨,明年輪值的爐主以盛大的陣頭,到值年爐主的庄頭,將九庄媽迎回家供奉,過爐時,食水嵙媽也陪同見證。
過爐儀式代表九庄媽香火的傳遞,民間的過爐可分為「手爐」(如基隆中元祭)與「香爐」(如雲林六房媽)兩種形式。移交的主體並非有形的香爐,而是九庄媽的香火,民眾欲拜媽祖,就要到爐主家中,值年爐主家成為公共空間,提供信徒祭祀活動。為方便信徒尋找九庄媽供奉處,爐主都會在住家附近設立指標、招牌,指引信徒前往。
經由過爐的儀式,代表值年爐主權利與義務的轉移,輪值的爐主透過盛大的儀式,迎請九庄媽回家,一則表示慎重其事與對九庄媽的敬意,再則對信徒宣示「媽祖到我家」,自此,值年爐主便須擔負九庄媽一年之中的祭祀責任。
自民國85年(1996)到民國87年,九庄媽在遊庄之後第二天,曾經由新社的值年庄頭到石岡龍興宮進香。原本並無此活動,按林美容之《九庄媽信仰調查計畫報告書》:
 
當時是新社的陳慶淼擔任九庄媽的爐主,他因聽老一輩的人說,九庄媽是源起食水嵙,為了聯絡感情交流起見,經過卜杯,得到九庄媽的同意,便於民國85年正月初五送食水嵙媽回去那天舉行刈香,八庄一共有七百多人參與其事。[18]
 
由此可見九庄媽前往龍興宮進香是創舉,自民國85年(1996)開始才有此儀式。因值年爐主「聽說」九庄媽起源自食水嵙故舉行「刈香」儀式,當時也準備香擔、火杓、火缸等相關器物,但九庄媽也並非分靈自食水嵙媽,因此九庄媽前往食水嵙的「刈香」應屬交流聯誼的「進香」活動,民眾則以常用的刈香稱之。至於「九庄媽是源起於食水嵙」之說,應是指當年九庄媽在食水嵙媽處「開光點眼」之說,但開光點眼並非分靈,因此自無「刈香」之必要。
九庄媽到龍興宮的「刈香」儀式只辦理三年即宣告中止,因民間禮俗,刈香需連續三年才算圓滿,因此民國85年新社村舉辦刈香儀式後,接任的兩任爐主也必須承續辦理。民國87年(1998)山頂庄輪值,遊庄時結合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政策,配合辦理「神緣人緣大家來結緣」文化活動,並藉此收集整理九庄媽相關文物後辦理文物展,也成為之後各輪值庄頭仿效之模式。
 
四、     九庄媽遊庄過爐的藝文活動
在九庄媽遊庄過爐的過程中,除了搏爐主、請媽祖、遊庄、過爐等宗教性儀式之外,也有演戲、陣頭表演、文物展、宴客等相關活動,這也是民間廟會常見的藝文、交誼活動。
 
1、          酬神戲
演戲向來是民間廟會不可或缺的活動,信徒也將請戲酬神視為廟會的一部分,每當地方廟會就必須聘請戲班「演戲酬神」方才顯示廟會的正式、隆重。對信徒而言,演戲不僅是為了娛人,更重要的是酬神,而演出之前的「扮仙」則是演戲最重要的儀式性活動。
九庄媽在遊庄過爐期間,都會請戲班演戲以示慶賀,當地民眾稱為「九庄媽戲」。至於媽祖生(三月廿三日)當天,通常也會聘請戲班到值年爐主家中演戲為媽祖祝壽。表演的劇團則以歌仔戲和布袋戲居多。
 
2、          陣頭表演
陣頭表演是台灣的街頭藝術、行動劇場,在民間廟會中經常可見各式藝陣參與遊行沿街表演,藝陣的演出,使宗教信仰加入表演藝術元素,而這些陣頭也使廟會具有「可看性」。
在新社九庄媽遊庄過爐活動中,各庄在輸人不輸陣的競爭心態下,各庄宮廟都會出動陣頭參加遊行,其中最普遍的是庄頭信徒所組成的「大旗鑼鼓陣」。所謂大旗鑼鼓陣顧名思義就是由大旗加上鑼鼓演奏的陣頭,主要樂器有大鼓、銅鑼、小鑼和鐃鈸等樂器組成,都是打擊樂器,旨在增加廟會之熱鬧氣氛。
在九庄媽輪值的八大庄中,每一庄頭都有成立大旗鑼鼓班。這些鑼鼓班是該庄宮廟的駕前樂隊,每逢九庄媽遊庄、本庄宮廟慶典或交陪宮廟廟會時,都會出陣表演湊熱鬧。
新社鄉目前共有九團大旗鑼鼓班,其中新社村設有兩班,其它庄頭鑼鼓陣大多是在民國86年(1997),山頂庄輪值那年由新社鄉公所補助經費成立。
除了大旗鑼鼓陣之外,新社地區在地的北管社團、西樂隊也會出陣遊庄。在九庄媽遊庄時,輪值的庄頭也會聘請官將首、醒獅、蜈蚣鼓、電子琴花車等陣頭。民國99年(2010)新社庄輪值時出現社區組成的創意陣頭,新社高中擔任執事隊等現代陣頭。此外也舉辦「文物展」,可謂最有藝文氣息的一年。
 
五、     九庄媽遊庄過爐的特色
新社九庄媽祭典因新社地區的特殊地理、歷史人文環境背景,而有獨特的信仰模式,九庄媽的祭典活動不同於一般媽祖廟的遶境、進香,而因應新社的產業、人文生態發展其特殊之信仰特色。
 
1、有神無廟的媽祖
九庄媽沒有建立宮廟,而是經由遊庄過爐的方式,更換輪值村庄,形成有神無廟的特色。九庄媽沒有建廟並非欠缺蓋廟經費,而是因為無論要將宮廟蓋在任何村庄都不能平服眾意,因此以最公平的輪值方式,讓媽祖輪流駐駕各庄,如此既能雨露均霑輪駐各庄,且能為續傳統祭祀模式,九庄媽就成為流動、住民宿的神明,也因為九庄媽是駐駕民宅,因此成為最平易近人的媽祖。
神明住民宅是民間「神明會」普遍的現象,由信徒組成共同信仰的神明會組織,經擲筊方式由神明決定駐駕何家,因此許多媽祖廟都有駐駕在民宅的媽祖,例如:正爐媽、副爐會媽等,但神明會大多是小型組織,且是以個人會員輪值,奉祀民宅有神無廟的大型組織並不多見,其中如雲林六房媽、中部廿四庄林祖姑,都是屬同姓(林姓)宗教信仰,但新社九庄媽並非以姓氏為主體,而是以村庄為單位,其規模、影響力,也比一般神明會廣泛、盛大。
 
2、正月迎媽祖
台灣民間的廟會、慶典活動,大都要配合當地產業時段,民眾在農忙、漁季、工商繁忙期間,不會有閒暇舉辦廟會酬神活動,質言之,各地廟會活動都會選在工作閒暇之餘舉行。
台灣各地的媽祖遶境、進香、割火等祭典,多在元宵節至農曆三月廿三日之間,尤其最多集中在三月廿三媽祖生前夕,因此才有「三月肖媽祖」之說。九庄媽遊庄過爐則訂於正月初三至初六四天之中舉行,可謂全台最早舉辦迎媽祖的地區。
新社正月初舉行遊庄、過爐、揆其原因應是新社屬於農業產業區,農曆過年期間民眾較有空閒從事宗教活動,按新社農產品產期表分析[19],農曆二、三月正是新社枇杷盛產期,農民也沒有閒暇舉行遊庄過爐儀式,因此提早至農曆過年期間進行,如此可以避開農忙,讓農民得以參與九庄媽遊庄過爐祭典。
 
3、          結合請媽祖、遶境與過爐儀式
新社九庄媽在遊庄之前,先迎請食水嵙媽一起參與遊庄、看戲,雖然九庄媽本身就是媽祖,但仍要邀請食水嵙媽前來共襄盛舉,形成「媽祖請媽祖」的特殊現象。
遊庄是多數神明年度例行公事,新社九庄媽在每年過年期間都要執行遶境遊庄的任務,媽祖遊庄象徵巡視地方,防止邪魔惡煞、孤魂野鬼危害地方,雖未必能確保平安,卻能使百姓感到心安。
遊庄之後則進行爐主交接的過爐儀式,明年輪值村庄以盛大的陣式,到今年輪值的爐主家中,恭迎九庄媽回到值年庄頭奉祀,完成香火傳承的功能。
新社九庄媽祭典融合了請媽祖、遊庄、過爐三種科儀,而一般媽祖廟大都是舉行單一的遶境或進香儀式,或是進香、割火之後舉行遶境,新社九庄媽則結合三種科儀,屬於儀式複雜的祭典。
 
4、          山城媽祖的特殊任務
眾所周知,媽祖原本為海神信仰,但隨著移民墾殖地區的擴張,媽祖信仰逐漸向平原、山區挺進,其職務也不僅是航海守護神,而兼司漁業、農業、婚姻、健康、財富等各項職務。
從新社九庄媽的源起得知,九庄媽起初是由民眾私人所奉祀,爾後九庄媽因原住民出草,顯靈拯救兒童而成為百姓景仰之神祇,又由於新社是屬於農業鄉,因此九庄媽再轉化成農產花卉、蔬果的守護神。而媽祖的職務在山城顯然與航海無關,卻是和雨水、農事有關,此乃因應山城產業所延伸之信仰模式,新社九庄媽也改變海神信仰的屬性。
 
 
 
 
六、     結論──新社九庄媽遊庄遶境之社會意義
新社九庄媽每年巡遊九庄,後由輪值村庄舉辦過爐儀式,因其祭典方式特殊,因此具有以下之社會意義。
 
1、凝聚庄民向心力
 
 
每年農曆十月十五日,明年輪值村庄的庄民便以擲筊的方式,決定媽祖將駐駕在誰家,過程緊張刺激,成為新社地區最重要的宗教盛事,而一般的媽祖是固定長駐宮廟,要拜媽祖的信徒就去媽祖廟膜拜即可,但九庄媽卻是由九庄輪值奉祀,等待九年一輪媽祖才有機會駐駕在本庄,因此,九庄媽駐駕在誰家便成為村民競相爭取之事,九庄媽住民宅未必是豪宅,也未必是官員、政治人物之住家,而是以擲筊方式決定駐駕地點,因此是人人有機會、家家有可能。
九庄媽的輪值庄頭,為了迎請媽祖均需全村動員,以盛大的陣式迎接媽祖,為此村內男人要擔任轎班,老人加入大旗鑼鼓陣,女人幫忙張羅祭品,小孩也需充當執事隊旗隊,動員社區民眾參與公共事務。而在外工作或居外地的新社子弟和出嫁的女兒也會在遊庄過爐時回到新社參與祭典。在現代工商社會中,唯有透過宗教的力量才能使社區居民共同完成這項民俗活動,也因為九庄媽,使村民關係更密切。
新社在客家族群移墾初期,面對不同族群的對立,九庄媽神明會的組織正式村庄與村庄之間團結的根據,藉由九庄媽信仰形成連庄組織,相互支援、聯誼。
 
2、促進庄與庄的交流與聯誼
至今九庄媽輪值的村庄舉辦遊庄、過爐,不僅本庄必須總動員,其它8庄也要協助,配合才能完成。未輪值的村莊在九庄媽遊庄時,必須供應茶水、點心,並在庄口迎駕,然後加入遊庄隊伍,各庄為了迎九庄媽因此也成立鑼鼓陣,平時各交陪村庄廟會時,也會互相湊熱鬧。
過去在九庄媽遊庄、過爐時輪值村庄必須辦桌宴請其他村庄民眾,因此有「八庄吃一庄」之說,目前雖已無大型宴客,但卻仍維持相互支援、彼此相挺的關係。
藉由九庄媽共同的信仰,新社八大庄民眾建立相互支援,彼此交流的互動關係,從每年一度的九庄媽宗教活動,輪值村庄的民眾與其他村庄也建立友誼,形成人際網路。
 
3、媽祖在我家的榮耀
輪值奉祀九庄媽的爐主,一年期間住家便成為公共空間,祭拜媽祖的民眾經年絡繹不絕前往爐主家拜媽祖,爐主也必須每天負責祭祀媽祖、接待信徒。《新社鄉誌》記載:
 
每年農曆除夕子時(12點)一過,凌晨就有各地村民來敲門上香,大門一旦打開即使沒有人來,也不可再關上,爐主須等候接待香客。平時信徒不斷,香火鼎盛。[20]
 
輪值爐主住處在一年之中成為信徒信仰的心中,民宅也成為「神聖」的空間,爐主則需義務為九庄媽信徒服務。爐主並非民意代表或公職人員,而是以擲筊方式,獲得媽祖選中擔任爐主,因而必須「為民服務」。
擲中爐主是神意,擔任爐主是義務,提供九庄媽駐駕場所,為媽祖信徒服務則是榮譽之事,同時也達成造福鄉里、為民服務等社會責任,對九庄媽的信徒而言,「媽祖在我家」這是莫大的榮耀,因此,每年擲爐主民眾總是熱烈參與,爭取九庄媽駐駕在自家的機會。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