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祭儀
北港進香的社會意義
      北港舊稱「笨港」原屬平埔族洪雅族群的笨港社部落。笨港地區是漢人最早大規模墾殖台灣的區域。由於與大陸距離最近,因此自清代以來,即為繁華的城鎮。台灣俗諺有:「一府二笨三艋舺」之稱,《諸羅縣志》亦言:「台屬近海市鎮,此為最大」。可見笨港在台灣史上的重要性。
​      笨港位居兩岸對口交通要道,海神媽祖也成為移民、船員、漁民最主要的信仰。嘉慶年間因洪水氾濫,笨港天妃廟受損,笨南港與笨北港的漳泉兩邑民眾,分別在今新港與北港新建、重建奉天宮與朝天宮,傳續笨港天妃廟香火。
北港朝天宮自創建以來即香火鼎盛、分靈眾多,北港進香則是全台最熱門的進香聖地。台灣有關媽祖的俗諺許多都以北港為例,如:「北港香爐」、「北港媽祖、鯤鯓王爺」、「北港媽祖,新港老虎」(指虎爺)、「北港廟壁─話仙(畫仙)、「未請王爺公,先請北港媽」等,可見北港媽祖之代表性地位。
​      北港朝天宮現為國定古蹟,北港迓媽祖則是國定民俗,質言之,朝天宮建築與迓媽祖活動皆為國家指定之有形與無形重要文化資產。除此之外,北港進香也是全國最重要的媽祖進香地。最晚從清代中葉後,每年來自各地的進香客絡繹不絕湧入北港進香、刈火。北港進香即成為全台媽祖進香的主要目的地。包括清代彰化南瑤宮的「笨港進香」;日治時期至1987年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現今的白沙屯媽祖、松山慈祐宮、梧棲大庄媽,全台規模最大的進香活動,都是前往北港進香或刈火。北港進香儼然成為媽祖信仰之指標性活動。
嚴格來說進香、刈火、參香是指不同的宗教科儀,但民眾則通常以進香稱之。這些宗教信仰活動,不僅是神明與神明的香火傳遞、交流,更是宮廟與宮廟、信徒與信徒之間的交陪、聯誼活動。而跟隨進香團同行的陣頭、隨駕戲,也保存台灣傳統表演藝術。眾多的進香人潮更可帶動地方的經濟發展。北港每年近五百萬的進香客,成為北港最主要的消費族群,其中包涵往昔的牛墟、農具、傳統工藝品買賣,今日的餐飲、香紙、旅遊、特產行業,均以朝天宮進香客為主要客源。北港進香不僅是單純的宗教活動,同時兼具觀光旅遊、商業買賣、社交聯誼、藝術表演等多項社會功能。
​      台灣最具特色的觀光文化資產就是傳統的民俗活動,因為台灣的景點、古蹟未必能與其他國家相比,但只有台灣有放天燈、王船祭、神明遶境進香等民俗活動,而北港朝天宮天天都是廟會,每天都有進香活動,北港進香不但是北港重要的經濟來源,更維續各地陣頭組織、帶動各地宗教旅遊等相關產業,同時也使北港成為許多媽祖信徒心靈的故鄉。
 
test